深夜和一位朋友讨论读书到底有没有用,讨论出来的结论是:看书真有用,但这个“有用”,是建立在做事情的基础上的。
当你体会过、掉入坑,才知道痛有多痛。
这个痛不仅仅是关乎金额具体损失多少的问题,更多的是关乎人性的探讨、你对于命运的诉求,以及自我价值实现。
比如昨天给大家推荐的这本书《团队协作的五大障碍》的五个点,总结归纳后听起来非常简单;因为事情本身就是如此,至少理论上简明易懂;
然而在实际上做到这些事情却难上加难,因为那样需要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持久性,能够做到这样的团队并不多。
跟人学、跟书学、跟生活学。
这时候有一本好的书出现在你的面前,你就会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样去学习了——这就是需求,而且这个需求很强烈。
一本好书就像一把尚方宝剑,按图索骥引导你怎么走出来,循序渐进,一步一步。
今年对我影响特别大的一个观点,是达利欧的《原则》;这本书的核心观点“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创意择优”
如果你一直在做事情,在带团队,就知道这个这句话有多么好用,应用的层次和局面可以非常得广泛。
三个月前,达利欧来中国分享,在演讲中再次强调了“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原则体系,创造属于自己的不平凡的故事。”
聪明人,学会在别人的失败中学会经验。
但纸上得来终觉浅。很多人获得经验,是通过摔跤、掉坑,来得是如此得痛彻心扉,最关键的点在于
——当你结结实实的摔上了一跤,你真的怕了,自然会认真总结经验,提炼失败因子,换汤又换药,汲取教训,才会避开“失败”这个无限循环的命运之轮。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优秀也是一种循环。
近几年,我一直在观察身边优秀的小伙伴,他们为什么好像人生开挂了?无论做什么,都能够在短时间内做出令人瞠目结舌的成绩出来?
答案非常简单,优秀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生活模式。
当然这个“优秀”,我们不能靠存量的金额或有形的物质来定义或者来划分,更多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品质。
在我的观察中,甚至优秀的当事人是没能觉察到这份“优秀”,以及自己是特立独行的存在。
他们隐约能够从身边人的判断中知道了解到自己“优秀”,但是始终还是把了解自己当作人生最大的课题。
永不满足现状,不断定更高的人生目标,持续向前。
绝大部分错误可以犯一犯,但是有一些错误的代价太深了,一旦跌入可能就是万劫不复的深渊,很难再翻盘。
好比己方快被团灭了,你不守着家、不想尽办法拖延时间等队友复活出来翻盘,而是主动跑去送人头作死。
对于这类逢坑必跳的伙伴来说,我只想送一句话:大把方向,非得作死??
游戏输了可以再打,可现实生活中呢? 啪啪打脸的耳光声,可响了。
现实生活和虚拟世界,规则看上去变了,所有人一开始都是平等的(当然付费金主除外),实则无论是现实还是虚拟世界,都遵循着底层逻辑,正如自然的力量迭代着,生生不息。
如果你在带团队,或者想把自己活成“一支队伍”,我会强烈推荐手中这一本小红书《团队协作的五大障碍》
世界就是无穷无尽地战斗,每天都活在一个像一个无穷打地鼠游戏版本的人生中。
作者:龙十五
95后创业者,独立书评人,一年输出上百本好书的精华总结,旨在带领更多读者培养阅读习惯并读出生产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