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临睡前,在微信上看到一张当天某引导工作坊的合照,这是一个我曾心动但最后没去的专业工作坊,看合照里没想到一个熟悉的同行朋友去了,这小子!于是我在微信上随口问道“今天工作坊咋样?”,没想到电话很快响了,我有点讶异,却也恰好没睡意,于是和他操着家乡话,借着无边的黑夜放肆地聊了起来。
聊天的主题先从吐槽工作坊,再到吐槽我,他说我哪些地方还不够专业,这一年都还没调整好。所以昨晚11点,我就这么架着一只腿,像个女英雄一样挺直腰背地坐着床上...挨批评!对方说得都对,我的理智告诉我要虚心接受,我的情感告诉我要无比感谢,因为他本不需要这么做。
类似的情景最近三个月间其实经常发生,我在9月份启动了“火山30+”计划,旨在帮助30个30岁左右的青年人实现职业转型,为了帮助每个人真正地完成改变,我们会在后期设置一对一的咨询辅导。改变是痛苦而不易的,每个人在改变之路上不但会有自信心不足,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这些晚上,我们就在一轮轮的电话或面谈里互相鼓励,一起找方法。有时也会传来好消息,某人一个月里升职加薪还脱单了,于是我把这事情还告诉其他同组的伙伴,鼓励大家继续加油,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有时会有伙伴需要更多帮助,于是我们把咨询的设置再拉长,再陪伴他走一段,让改变更可能实现。
愿意这么费力地做“火山30+”计划,并非为了经济上增加咨询小时数的收入,只是缘于过去三年来自己在非盈利平台里获得的陪伴,让我从困于身处格子间的狭隘HR成长为一个社群的主理人。我清楚地记得Frankie鼓励我去大区峰会看看,为我们各种解释,带我们各种玩,他后来还请我加入他的中区团队,后来任期的一年间我们8个人中的一半都实现了个人职业的转型;宋老师鼓励我画画,说你画得很有味道,还两次开车百公里带我们去看画展,后来我竟然都能用画画养活自己了;Ligo一直为我申请在上海公开课的旁听名额,让我很快就获得了专业的培训师认证。现在想想,如果不是他们,我可能不会去大区做官员,不会发展和培养新的职业能力,更不会转型成为培训师。
都说改变是痛苦的,舒适圈外,步步惊心。我说改变也可以是痛并快乐着的,自从启动了“火山30+”计划,也几乎每天都有伙伴们取得小小进步的好消息传来,舒适圈外,我们结伴同行。有伙伴们一起团购认证课程,有伙伴每晚分享临睡故事,还有伙伴引荐培训机构帮大家走入市场。其实除了被大家看到的表面光鲜,背后这些团队中的共同努力才是事件的真相。都说AACTP培训师俱乐部做得牛,殊不知我们全国所有主席每半年就团聚一次,苦练三天内功,每个主席背后都有一批同辈主席顾问团;都说我们盛产冠军,殊不知每一个冠军背后都有一个团队各司其职地陪伴和帮助。每一项伟大的创造,都源于常年累月的艰苦付出,而这背后往往有一支团队。
昨夜的挨批中还包括了对我做这个计划的吐槽,这位同行朋友觉得“头马不值得”,因为这里的人员流动太快,高质量学习资源得来的又太容易,很少有人会珍惜。我对此没有一点要反驳的意思,尘事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三年来我陪伴了很多人,也被很多人陪伴,就像培训课堂里,讲完大家很激动,回去没有什么行动。我偶尔会问一些欲言又止、顾左右而言他的小伙伴:我能怎么帮到你呢?他们总是陷入深沉,最后摇摇头说不了。昨天下午这一幕都发生过,一个研究生不喜欢现在专业,准备肄业,但对于该从事什么,她并没思路,她说了很多勇敢的计划,我为她鼓掌和冒汗,本着不要和年轻人谈经验的宗旨,我耐心地倾听并确认了她不需要帮助的决心。目送她离开的那一刻,我想起了当年去登山的一位高中同学,独行的他最终没有回来,这成为了我们全班的痛。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也提出,人们的成长需要从独立到互赖。成功需要高人指点,贵人相助,小人监督,情人鼓励,愿你能允许和争取其他人,做你改变之路的陪伴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