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刷微信读书、知乎、豆瓣、小宇宙时,我偶尔会往前想一想,就觉得当今年轻人的日子过的非常好。为了手不离机的权利,我们这批90后也算是和60后70后对抗了很多年的。
我记得05-08年,就是大家家里普遍都有了电脑,开始用ADSL上网那段时间,有一个很著名的论调是“谷歌正在剥夺你的思考力”。那时候学校里也没有更多的有远见的大人仔细地去想过这件事儿,他们可能仅仅就是读了《读者》上翻译过来的文章,郑重其事地跟班里的小孩讲上网上多了不好。我们那个年代“网瘾”真的是个狠词,跟毒瘾有同样的震慑力。
直到我上大学,大家普遍还是认为,看书才是正经学习,视“碎片化”如大敌。Mooc 这个东西是我到欧洲留学才听说的。我就记得零三还是零四年,北京四中网校来我们院儿里贴广告,令一位年纪大的阿姨受到很大惊吓:“网校?怎么还有教孩子上网的学校?”
到最近几年,已经没有人会觉得“碎片化”是洪水猛兽,我们已经为它正了足够多的名,也能更平和聪明地去看待这件事了。当代青年去“上网”,越来越多的,并且多数情况下本质上就是,在做碎片化知识的收集,去参与公共议题,去了解外面的世界。
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怎么让这些知识的“碎片”,从雁过留影(你可能大概有个印象,下次再提起来的时候死活想不起来叫啥),上升到“体系”。
不管是看到什么内容,有趣的网站、好看的图片、优美的文字......一定要把它收藏起来,为了需要的时候调用。
这时候普通青年就会使用浏览器自带书签来收藏。那图片和文字怎么办?你可能图片另存为,文字复制粘贴到备忘录里。所以你是个普通青年(缓缓走开
因为不甘于做个普通青年,我们开发了一款跨平台收藏工具,Pinbox:它以浏览器插件(大部分主流浏览器都支持)、iOS应用、安卓应用的形式存在。
用它既可以收藏网站,也可以收藏图片和文字,还支持 markdown 语法,可以做轻量的小笔记。
Pinbox 以收藏集来对收藏进行分类,可以为你的收藏集,创建一个子子子子子子子收藏集。
收藏管理是比较主要的一个界面,首先展示模式,我们做了卡片、列表、极简、瀑布流这几种。
对于每个收藏,可以添加描述和标签,这样方便归类整理,找起来也很容易。
也可以用搜索来查找自己的收藏。
Pinbox 界面还支持自定义主题色,目前提供了6种颜色。
自动化是 Pinbox 的一个亮点功能。
通过自定义流程,完成收藏动作时,系统会自动对页面分类,打标签,便于日后查找。举个自定义流程的例子:当网页链接包含 zhihu 时,就移动到收藏集“知乎收藏”。
让自动化流程自动分门别类,有益日后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回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