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前天刚刚写了一篇毕业感言,这两天总觉得自己思如泉涌,总想在简书上坚持着写下去。就像如今很多人的提笔忘字一般,我也是踌躇满志地拿出手机准备开始写,但是一时竟然连题目都不知道写什么。想起来以前看过范晓萱的一本书《乱写》,想来竟也符合我现在的心境,不知道如何描述自己的所思所想,竟然有了随意去写的冲动,正如那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般,让人无可奈何却又寻寻觅觅、念念不忘。那我也来一个乱写吧,自己写文章嘛,我自己舒服就好。
乱写“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李煜
这是我高中最喜欢的一首诗。尤其那句“剪不断,理还乱”,每每听来都觉得触动,忍不住随之或难过、或惆怅。而想起这首诗就要追溯到前几天。
前几天我堂姐回来家,我们俩一起在我家看书。看书正看着看着,忽然我们不知道谁提到了想看《朗读者》,因为我们都很喜欢董卿主持的这档电视节目,就打算看完这一点,就开始看《朗读者》。
然而,事实是,我们电视还没看,书也没怎么看了,开始讨论初高中甚至小学学过的一些文章、文言文、诗。我们一起回忆至今学的记住比较深的那些文章,你一言,我一语,说了很多。印象深刻的像《滕王阁序》、《出师表》、《背影》等。提起《滕王阁序》,我和堂姐还百度了一下,然后我们一起阅读。再读起来就好像回到了高中课堂一样,但是心境完全不同,当年多讨厌背书呢(毕竟这篇文章还是要背的),而现在更多是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读完后,我们还在感慨王勃真有才啊,写这篇文言文时据说才20多岁(也有说14岁),越说越来劲,我们又去百度搜了王勃生平。
再后来我们又去搜了朱自清的《背影》,这一次是姐姐自己一个人读给我听。其实我当年学这篇文章时,真没什么感觉,好像是初中学的吧,当年果真是年少不理解这里面的深深地父子情。我只记得那一个词蹒跚,因为学的时候不认识,特意记着。而今再听姐姐读时,再回想自己读大学包括实习以来,父亲或母亲每次送我去车站的场景,觉得难过的要窒息。每次父母的叮嘱,我觉得和文章中父亲不是一样的吗?每次我离开家,父母亲总想让我带多一些吃的,但是又担心我带不下。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文章中这句话,简直像极了自己。就像我高中时老妈带我去买衣服,我总觉得她还价还的不好,觉得她不会说漂亮话,没什么套路,总想插几句话,总觉得自己就一定能讲好价钱。现在想想,自己简直是“聪明过分”,总是认为自己很厉害。不止如此,犹记得高中时期,当年父母说一些事情总是觉得他们不懂,感觉很不耐烦,嫌他们啰嗦,说的又不能让我信服。其实现在想来我真是太幼稚了,很多事情如此。也许,人只有越长大,越能理解父母;也许自己以后为人父母了,会更懂得父母的艰辛。做子女的也是需要修炼的,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理解父母的。
补充说一下,最后我和堂姐看了《朗读者》,是濮存昕读的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师》。
乱写与堂姐讨论了那一次,最近几天我总是会有时间就去搜搜以前学过的文章,看看而今再读起来的体会。就像那首《相见欢》,我而今再读来已经不会像当年只是把它单纯地理解成对恋人的思念,而今再读就会去理解它真实的深层的意思。其实很多时候,读书与做人一般。最初时我们都太小,不喑世事,不懂如何活着,但是当我们逐渐长大了,我们开始懂得人情世故,聪明人知道如何活着才是真正自己想过的生活;愚昧者可能就会随大流,没有自主意识,过着的生活可能会锦衣玉食,但也许不会幸福。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杜牧
乱写提起这首诗,则是因为最近快到清明节了。在老家,做女儿的要去娘家给娘家去世的老人扫墓烧纸上坟,祭奠逝去的老人。
前几天,也就是堂姐回来那天,几个姑奶也来了,他们回来娘家主要是给他们的父母——我的两位老太太上坟。吃完午饭,把他们带来的火纸一一展开,拿出100元人民币,在最上面的那一张上顺序印好(大人教的)然后花好弄成像扇子一样的形状,装好,再带着鞭炮、冥币,随后我们一大家人带着几位姑奶奶,便下地了。到了地头那里,因为地里还有麦子,现在长得比较高了,二姑奶奶腿脚不方便,并不好走,她看着处于地中间的几座坟,默默地往前走着;大姑奶奶走路比较硬朗,竟然还走到了前面,可能是思念吧。我走的很慢,走到了二姑奶奶的后面,看她走路有些颤颤巍巍,在她不稳时再扶她一下。看的出来,她很开心。就这样到了坟前,我就听到,二姑奶奶说了一句“俺娘,俺们来看你了”,我听的有些难过,就跑我堂姐那边去了。接着就看到大伯把鞭炮绕在了坟上,我姑奶奶他们都在点火纸(火纸主要在两个太太坟前,家族其他太太的坟前也放了一些火纸,意思一下吧)。我就跑跑这边,跑跑那边,时不时和姑奶说说话,和我堂姐聊聊。一会儿,鞭炮也放好了,大家就要走了。说过几天大伯再和小爷爷再来添坟,其实我不懂。就没管了。我们就准备回去了,这时候,二姑奶奶说等一下,她要找一根棍,把烧过的火纸,用棍画一个圈,圈一下。我和我堂姐都不懂,就听我姑奶奶说,万一你太太他们不在家,不圈一下,就会被抢走。我默然,我姐亦默然。二姑奶奶边画边说“俺娘,我画了一个圈了,你要是不在家,回来家时把钱收好哈”。姑奶奶如今都60多岁的人了,在一座坟前,就像一个孩子一样,絮絮叨叨,就像太太真在面前一样。之后就是给我爷爷上坟。这是我第一次清明节陪着姑奶奶他们上坟,以前因为读书,清明节放假回来,他们基本上都上好坟了。我记得爷爷去世时,当时我才初一,印象都模糊了。那时候我见过家里所有人悲痛哭泣的样子,但这一次,二姑奶奶说出来的那些平静家常的话,却比之前更让我觉得想要痛哭流涕,刻苦铭心。逝者已矣,愿我们更珍惜当下。
乱写关于添坟。前几天大伯他们说的添坟,我没见过。就在昨天,和妈妈去给外公上坟,和大舅他们一起完成了一次添坟。这也是第一次做这件事情,好奇而又敬畏。去给外公上坟,也是和上次去给太太和爷爷上坟一样的,放鞭炮,烧火纸,最后将烧后的火纸画一个圈,只不过大舅说最后要添坟。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把坟打扫一下,把上面的坟头去掉,再添一些新的泥土,最后再把新的坟头弄好即可。我全程都在帮忙,第一次做这些,我觉得像是参透了什么天机一样兴奋。我们离开了外公的坟,在另外的一块地上,和老家的另一个外公的几个儿子,也就是另几个舅舅在太太的坟上集合,开始在这几座坟上修缮。这几座坟地是在树林里面,上面落了很多去年累积的树叶,他们在清扫,然后把清扫出来的叶子等都给烧掉了。最后也是添坟。弄好一切后,我发现大舅和另几个舅舅在新弄的坟头后面插了一根柳条,大舅看到我疑惑,就和我说插柳条意思是留,就像古人送行送柳条差不多的意思。我理解的留可以指留下后人。舅舅也认同。回去后仍然觉得心里暖暖的,无论多少代过去,亲人之前的血缘一直都是维系,亘古不变。
这段时间在家所见所学所思所悟,我也无法言说。通过这一篇有些毫无章法的乱写,聊表一二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