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曾国藩》第二章结尾,左宗棠向湖南巡抚张亮基举荐曾国藩做湖南团练大臣。
但是曾国藩答应了吗?
1. 巡抚大人的亲笔信。
【曾国藩拆开信封,果然是张亮基的亲笔。巡抚的信写的很亲热,先是对国藩丧母表示沉痛哀悼,说自己当时远在昆明,不能前来吊唁,后在战火中来到长沙,又抽不出身,心里很觉得对不住,只好明年清明再到荷叶塘来扫墓;继而又把自己如何敬慕的心情说了一番。最后讲到此次长沙被围,好不容易才打退长毛,请国藩为桑梓父老着想, 出山来长沙办团练。】
——《曾国藩》
曾国藩看了张亮基的信,想到湖南官场的腐败,想到自己和张亮基等人不熟,想到自己朝中堂堂正二品侍郎,又热孝在身,出山办事,既有失身份,又招致士林机嘲,便写信说明因要在家守制而回绝了巡抚大人。
2. 恩师担保。
【唐鉴向咸丰帝力荐曾国藩可大用,请皇上任命曾国藩为湖南团练大臣,授予他便宜行事之权。出于对曾国藩的深刻了解,唐鉴对咸丰帝说,曾国藩翰林出身,对地方事不熟悉,刚开始时会有不顺利,请皇上自始至终信任他。唐鉴以自己一生名望向皇上担保,曾国藩必可成大事。】
——《曾国藩》
唐鉴的信深深地打动了曾国藩,让曾国藩心潮澎湃,起伏不安。
3. 陈敷游说荷叶塘。
郭嵩焘是曾国藩十多年的好朋友,左宗棠写信请郭嵩焘当说客请曾国藩出山。陈敷是郭嵩焘的好朋友,愿助其一臂之力。
【陈敷为学颇杂,三教九流、天文地理,他都曾用心钻研过;更兼精通相面拆字、阴阳风水,颇有江湖术士的味道。】
——《曾国藩》
郭嵩焘将曾国藩及其家里的情况向陈敷仔细描述一番,陈敷便去了荷叶塘。
陈敷为曾国藩的母亲寻了一块好的下葬之地,获得了曾府上下的认可。 又因为曾国藩也喜相人,陈敷从相学的角度夸赞了曾国藩前途不可限量,同时打破了曾国藩心里“不死于囚房,便死于兵刀”的顾虑。
4. 皇上下了圣旨。
陈敷离开曾家的当天下午,湖南巡抚衙门遣人送来了一封咨文。皇上下圣 旨了。
前有湖南巡抚的亲笔信,接着又有恩师的竭力推荐,再有陈敷的相学指引,这又来了圣旨,曾国藩心动了,他几乎要出山了。
可是,当他静下来,反复权衡之后,还是决定暂不受命。
5. 郭嵩焘实事求是说动曾国藩。
陈敷走的时候,对郭嵩焘说:“对曾侍郎,我讲的是虚,你这次去要讲实,实实在在地剖析局势,打消他的顾虑。”
郭嵩焘带给曾国藩周寿昌的信,消除了曾国藩对朝中无援的顾虑。他又给曾国藩讲了张亮基诚心请左宗棠的事,说明了张亮基为人坦诚,爱才惜才。
接着,郭嵩焘又讲了长毛起事致命的弱点,讲了曾国藩此次出山可以以卫道争人心。
下面,郭嵩焘还承诺自己愿募集二十万饷银助力曾国藩。
最后,郭嵩焘禀告曾父,曾父面谕曾国藩移孝作忠,曾国藩墨绖出山。
读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稻盛和夫接手日本航空和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稻盛和夫八十岁接手频临倒闭的日本航空,是在日本首相请了三次之后才答应的。诸葛亮,在也是后主刘备三顾茅庐之后才出山。
凡成大事者,都不轻易做决定。可是他们一旦做出决定,出山受命,必定百折不回,全力以赴。
同时,如果我们要做一件有难度的事情,比如请教一位高人、办一件复杂的事,一定要有耐心,有诚心,要一遍一遍从不同纬度去想办法攻克,只要不放弃,一直在努力,说不定就会有意外的收获,而一旦成功,则事半功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