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都去哪儿了”这句歌词唱出了好多人的心声,最近我也是感触颇多。
时间稍纵即逝,没法贮存,无可替代。昨天的时间过去了,就永远不再回来。
眼看着时间一天天溜走,让我不禁自问,我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时间轴管理手帐已经到手,还没有开始正式使用。今天我在每日规划本上把昨天和前天的时间做了一下回顾,却发现有好几个空挡自己已经想不起来干什么了。
也意识到有些事情可以利用零碎时间去做,比如交个表格。
有些事情则需要大块时间,需要大块时间的就是需要动脑思考的事情,特别是读书写作,思维一旦断开,再次打开就需要重新连接。
想要改变现状,就要先了解现状。针对这两天的情况,我开始有意识地记录自己的时间去向。
先对自己的时间利用现状做诊断,诊断自己的时间是如何分配的。
为什么要诊断自己的时间,是因为我们随时都面临着时间的压力,很多人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了不必要的活动上,从而影响了时间的有效性。
我主要通过三个步骤,诊断自己的时间使用情况。
1.记录自己的时间去向
记录时间去向,最重要的是在处理某一工作的“当时”立即加以记录,如果事后凭记忆补记,则难以真实体现时间耗用情况。
有些人借助工具帮助自己记录时间,比如每次开始一项活动时,在微信里给自己发个提示,活动结束时再发一次,这样这个活动一共花费了多长时间就记录的很清楚了。
如果是事后补记,则会出现偏差。通过对事后补记和“当时”两种记录的比较,会发现我们一直在高估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
就拿昨天来说,时间记录我放到了晚上。因为考虑到值班,中午不能休息,所以早上没有早起。这么一来,早上的时间没了。
上午连着上了两节课,带学生跑操,然后就不知道后面干什么了。大概是读了会儿书吧,收获也并不明显。
中午从午饭开始值班,一直到下午的午自习。
下午因为一个同事请假,替了两节课,再加上一节班会课,几乎没时间。
晚餐时间值班,晚上晚自习。
一天下来,上了5节课,一个晚自习,除去值班,吃饭睡觉,其余的时间就不知道都干啥了,因为没有“当时”记录。
2.诊断哪些活动是浪费时间而不产生成效的活动,果断从自己的计划事项中砍掉。
所谓浪费时间,是指花费在对个人、他人和组织都无法产生好处的活动上的时间。这些活动会在不知不觉中蚕食你的时间,让你疲于奔命;会消耗你的精力,让你精疲力竭。
记录时间分配之后,需要将非生产性的和浪费时间的活动找出来,并将这类活动从时间表上排除出去,也就是不做这类活动。可以通过询问如下3个问题来帮助消除浪费时间的活动。
(1)这件事情如果不做,会有什么后果?
如果问自己的结果是不会产生任何影响,那么就可以立刻取消这个事情。
(2)哪些活动可以由别人替代参加而不影响效果?
有很多活动并不是非我不可的,在自己的时间记录表上,找出哪些活动可以由其他人代替参加,自己就可以撤出来。
(3)这个活动是否浪费其他人的时间?
如果这个活动浪费他人的时间而没有生产性的效果就取消。
3. 统一安排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有效的时间管理,第一步应先估计究竟有多少“自由时间”真正是自己的时间,然后保留出相当分量的一段连续性的整块时间来。
也就是说把可自行支配的零碎时间集中起来,如果时间分割成许多段,等于没有时间。
比如,写一篇论文需要大约5小时,你集中时间一次写出草稿,然后可以利用零碎时间修改润色。
但是如果你每天抽出15分钟,20天后还是很难出成品。
每天的时间也可以合理安排,尽可能地集中自己的自由时间去做重要的事。
时间记录并非一件一劳永逸的事,一旦发现还有别的事情在“蚕食”自己保留的时间,便立刻再仔细分析时间记录,再将其中比较次要的工作重新过滤一次。
“认识你的时间”看清自己时间的去向,这是任何人只要肯做就能做到的,也是我们通向贡献和有效性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