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请你为他日常的、烦琐的、重复的工作赋予新的意义;
(2) 事必躬亲的领导是失败的领导
(3) 允许犯错,给他成长的权利;
(4) 成功的管理者不怕员工犯错,并且他会想方设法地提高错误回报率;
(5) 个性化的激励才是真正的激励;
(6) 逆向导师制让优秀的年轻人更优秀;
(7) 不是“被看不起”,而是“对不起自己”;没有达成目标时,不是千夫所指,而是自己认为是大污点;
(8) 彼得·德鲁克:你不可能真正激发一个人,你只能给他一个理由,让他来激发自己;
(9) 迈克尔·曼金斯:一流公司拼的不是人才数量,而是用人方法;
(10) 优秀的管理者,永远在挖掘和使用年轻人的才能,而不是总在批评和淘汰年轻人
记得几年前,有一个同事和我说,集团总部招了一个新员工,95后,当天上午来报到,下午就看不到人了,后来打了几次电话才接,说是不喜欢中午的午餐,以后就不来上班了。
他当时很不理解这类年轻人,说“工作不就是要好好上班,认真做事,努力赚钱吗?”
很多年龄稍长的管理者可能都不了解年轻人的想法,也不认同他们的一些做法。以前我们常说三年一个代沟,现在是一年一个代沟。
戴愫老师的这本书很有意思,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的年轻人,他们希望在职场中获得什么?我们需要给他们怎样的支持?
过去那种命令似的工作方式,早已经不适合新生代的年轻人。你必须找到与他们沟通的“密码”,才能更好的激发他们。
年轻人需要的不是被管理,而是被激励,被引导,甚至你需要做的就是啥也不做,不去干预他们,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