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苏轼|为什么是郏县?

苏轼|为什么是郏县?

作者: 冬色_ | 来源:发表于2021-11-17 14:02 被阅读0次

    苏轼(1037年—1101年),祖籍河北栾城,生于眉州眉山,病逝于常州,葬于汝州郏县。

    一代文豪,足迹遍及四川、陕西、浙江、江苏、山东、湖北、河南、安徽、河北、广东、广西、海南等地,为什么死后,却遗嘱葬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按理说,叶落归根,四川眉山应该是苏轼的最终归宿地,毕竟,其父苏老泉归葬于此。还有河北,那是他们家的祖籍,定州文庙里的“苏槐”,直到现在还郁郁葱葱。江苏和浙江也不错,杭州西湖和徐州云龙湖的“苏堤”,当地百姓对他的多么爱戴从古延绵到今不曾减损一份。

    在《灵璧张氏园记》,苏轼这样写徐州:“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对杭州,苏轼也有着特殊的情感,甚至认为自己前世是杭州寺院里的僧人,曾写下“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

    越州,也是苏轼心往之地:“我顷三章乞越州,欲寻万壑看交流!”东坡在给皇帝所上《乞越州札子》中说到了自己的心愿,他的理由是在越州近邻的常州买了田地,因那里无人管理已经荒芜了,如果能安排他到越州任职,这样可方便他照顾田园,同时也有了居所:“梦绕吴山却月廊,白梅卢橘觉犹香。会稽且作须臾意,从此归田策最良。”

    常州:“吾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逝将归老,殆是前缘。”苏轼一生,居无定所,随处漂泊,贫病交加,何处是其最后的归宿?苏轼选择了常州阳羡(今无锡宜兴)被贬儋州时,苏轼将一家老小安置于此,仅携三子苏过与侍妾朝云赴岭南。等苏轼再回常州,已66岁,百病交集,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在常州寄所中病逝。

    轼病时,以书嘱弟苏辙曰:“即死,葬我于嵩山下,子为我铭。”苏轼三子遵父遗愿,葬苏轼于汝州郏县钧台乡上瑞里小峨眉山。

    十一年后,即政和二年(1112),苏辙也卒于颍昌(许昌),苏辙子将其与兄苏轼葬于一处,其时称“二苏坟”。

    两兄弟之父苏洵本葬于四川眉山故里,元至正十年(1350)冬,郏城县尹杨允到苏坟拜谒,谓“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虽眉汝之墓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必陟降左右”,于是置苏洵(老泉)衣冠冢“座诸两公之间”,自此始称“三苏坟”。

    汝州郏城。元丰七年(1084),苏轼曾被贬任汝州团练副使,弟弟苏辙随后也出知汝州,在此期间,兄弟二人多次相聚,苏辙领兄游览汝州名胜,路过郏城县,见这里峰峦绵亘,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尤其是在登临黄帝钧天台,北望莲花山,见莲花山余脉下延,“状若列眉”,酷似家乡峨眉山,感叹此处“形胜类其乡”,于是议定今后就以此作为归宿地。

    苏轼苏辙两兄弟相约死后葬于郏县,除“形胜类其乡”外,苏轼在世的宋代,郏县还是一个风水人文俱胜之地,方圆一二百里,有当时的京城开封及洛阳、许昌等大都市,还有名闻遐迩的嵩山以及巩义宋皇陵群,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地域圈。“三苏坟”正地处许(昌)洛(阳)古道,是四川进京(开封)的必经之地,历代文人墨客、官宦黎民和赶考举子都会到此祭奠苏轼,求得苏学士庇佑。

    相传,当时进京赶考的秀才举子们到苏轼墓祭奠时,都会用手帕蒙住双眼,然后从祭坛起步,向前触摸苏轼墓前的香炉,谁摸中了就能金榜题名,其时车马不绝,十分热闹。

    然而苏轼不会想到,在他去世仅仅二十几年,东京便被金兵攻破,北宋的政治、文化中心一再南迁至南京和杭州,后元破南宋建都大都(北京),历朝都城再也没有回到中原。

    与宋巩陵被夷为耕地的遭遇相似,嵩山也日渐冷寂,人迹罕至,郏县自然也慢慢成了穷乡僻壤,“三苏坟”至此渐渐被世人遗忘。

    示儿
    [ 宋 ]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读南宋文坛领袖陆游的《示儿》,便更能理解陆游的前辈北宋的苏轼为何要归葬于郏县,纵然宋王朝虐他千百遍,致他半生流离颠沛,苏轼至死依然心系朝堂,“生前壮志难酬,死后就埋在这里关注国家安危,以尽忠贞之志”。

    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三苏”长眠于此,承载厚重文脉,何其幸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轼|为什么是郏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xhlt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