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僧侣与哲学家

僧侣与哲学家

作者: 王家祥悉达多 | 来源:发表于2017-09-03 10:22 被阅读0次
    僧侣与哲学家

    1,

    这个是我一直想深究的论题,也是我一直思想激烈碰撞的顶峰。我在刚上大学的时候,接触了西方哲学,从古希腊三贤开始,通过笛卡尔,斯诺宾莎,康德,尼采一直到存在主义。

    而在大学临近尾声的时候,通过朋友接触了佛学,从最基础的心经,金刚经开始看到法华经与维摩诘经。虽然只是粗略了解,并没有对某一门特别精深,但是依旧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思想碰撞与思考,令我振奋不已。

    当然也产生了诸多疑惑与不解。首先西方哲学是一个流变式的,不断怀疑的思考。从最开始对于世界的认识和对于内心的探索,经院神学对于神的思考,一直到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调和与解答,以及对于政治哲学的思考与实践,科学萌芽的产生,都是西方哲学的硕果。

    而佛学的路却并不是渐变式的,更多的是对于本经的思考与阐释。依靠佛陀传下来的理论与经书,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对于世界和内心的看法。从成住坏空到性空缘起,心经中认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法华经提出众生皆备真如本性,都是一个详细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所以这本书就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契机:法国哲学家与西藏的僧侣的对话,也是父亲与儿子的对话。就上述的两种理论体系进行一个辩论式的反思。

    而这一系列文章,则是我作为旁观者,提出的自己的看法。


    2,

    对话的开始,在尼泊尔的一座平静的寺院里。父亲首先问儿子,为什么抛弃了生物学博士以及研究方向,来这个地方进行修行?

    儿子认为科学很有趣,但是不足以让他的生命产生意义。所以在他寻找意义的过程中,他接触了西藏的纪录片。看到有些人遵从了佛陀的教导,从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气质,一种完美的,圆融无碍的气质。于是他想去追寻。

    逐渐的,他通过打坐,通过与上师交谈,逐渐的发现这是一种可以激励自己生命的方式:让自己的人生拥有方向和意义,因为这是通往智慧和解脱的路。他认为佛学是一种心灵科学,让你认清痛苦,自我的虚无从而放下执着,获得平静。

    我怎么认为?实际上我也曾经认为,佛学会带来对于痛苦的究竟回答,其行为方式可以让痛苦获得解脱。我也理解父亲的疑惑:你如何确定修行就比科学研究更有价值?

    但首先,这种价值的比较就是不成立的。修行也好,科学研究的价值是多重的,无论是对于社会,对于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不能将其进行一个整体性的比较。

    其次,我认为佛教对于世界的理解是深刻的,但是我并不认为复制其行为或者知识就可以获得其内心的认知。为什么?因为我觉得获得外在形式和知识并不代表内在的解脱。

    也就是很多人相信佛教,却依然陷入痛苦和执着的境地:因为他们内心里一直坚信,如果佛学是普遍真理,那其必然在任何境地都有效!无论是隐居者还是僧侣,还是在世俗中从事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通过其增加了对世界的理解。

    但可现实却是,寺庙如山头林立,僧侣各种加持开光,香火缭绕,仿佛已经成为一门生意,人们仅仅只是去朝拜供奉,购买各种开光产品,但是是否更深的对自己理解了呢?是否解脱痛苦了呢?我看未必。

    这也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佛教到底是不是宗教?


    3,

    佛教如果说是宗教,因为其符合宗教的三点形式:对于现世的认识,对于解脱的追求方法和外在的形式,而且有着广大的信徒与导师。

    如果说不是宗教也对,因为其并不是一个以“神”为核心的系统,也不是以教条为核心。佛陀说:他的教义必然要通过思考,需要通过心灵的道路不断的进阶一直到证悟,这是哲学式的思考路径。

    于是父亲问到:你开始相信佛教的时候,是一种宗教性的转换,还是一种哲学性的突破?西方对于佛教的态度是很尊敬的。因为其可以被理性的分析,也有可以被实践的方法,也会有一种道德和心灵层次的抚慰。但当然也有很多未经审视的地方:六道轮回,转世灵童,业报等。

    儿子认为这些都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从佛教的世界观和他的主观观察,这些事情都是确定无疑的。但是父亲认为并没有被说服。

    我认为,我也并没有被说服。因为现象并不是一个理性的,客观的规律。我同意佛教对于意识的认识:这是一个连续的状态。因为通过荣格对于集体潜意识的发现与形成理论体系,我认同人的意识体系中,的确会有一些未曾经验的,来自远古时期的记忆。而这些记忆会影响我们的选择,比如男性喜好武力,而女性更注重情感等。

    但是一个人是否可以完全的拥有前世的记忆?一个人的意识可否完整的从前一世传递过来?我是怀疑的,因为这种理论给神话,谎言和欺骗留下了空间。当有人宣称某某活佛是自己的前世,于是今世自己也是活佛,我并不认为他全然的真诚。


    4,

    如果人的意识是一个连续的状态,可以经历生死轮回,那么佛教就承认人同时拥有身体和灵魂咯?

    在十八世纪的欧洲,经院哲学的影响式微,而新的科学的兴起让人不仅疑问:人是否有一个真正的灵魂?还是人只是生理反应的产物?

    而目前西方科学的主流思潮是认为:人不能拥有两套原理同时作用。所以划分不是在肉体和灵魂间,而是物质和生命间。生命是通过化学过程,从物质来的,而意识则是脑神经的组合,因为产生了语言文字,从而拥有了意识,所以究其根本,并不存在独立的,外在的灵魂存在。

    所以这个结论就将人类灵魂否定了。人只是活着的生命,死后空无一物,没有天堂地狱,没有六道轮回,也没有最终审判。人无法获得不朽

    儿子对于这个回答,认为如果人只是一些神经细胞,我们就无法了解某些真理,也无法进行内省,也无法改变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如果神经细胞的存在仅仅是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基因的延续,所以按理来说应该没有任何利他行为的存在。

    但是佛教却认为自身存在和基因延续都并不重要,利他行为和寻求真理才是重要所在。这里佛教的概念和法国哲学家伯格森的“意识超越脑”重合了。意识是超越大脑肉体的存在,是连续状态的直接表现。

    当然我也不认为这就是一个定论。这个理论如同康德通过伦理和善试图证明上帝存在一样。因为如果通过理性分析,并不能得到相同的结论。

    所以科学是否能够解决人的身心二元论的问题?我只能遗憾的回答,以我们目前的认知水平和科学知识储备,还无法解决,而且也不能保证未来一定能够解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僧侣与哲学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xid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