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朋友,夫妻俩都是文字工作者,一个是自由作家,一个是单位里有名的“一支笔”,可是他们的孩子在作文这项学业上却十分薄弱,常常是班级里的“后进”。朋友苦恼地说,这孩子怎么就没遗传一点文学基因呢?像朋友这样苦恼孩子作文的人绝不在少数。其实,说起来,学生写作文难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
有数据研究显示:近9成的孩子十分厌恶、畏惧写作文,更别提写好作文了。当然,除了孩子外,不少成年人也觉得写作很难。那么为什么平常说话能够滔滔不绝,提起笔来就写不出一个字呢?
在《冰心给孩子的写作课》中,冰心先生谈到了自己对写作的一些看法和经验,我想这不仅仅对孩子们有用,对成年人也有用,甚至专职从事写作的人都可以从中吸取到不少宝贵的知识。
一、写文章难在哪里?
中国教育在线上的一则调查显示:小学生在写作文时遇到的最突出的4个问题分别是写作内容缺乏逻辑、缺乏词汇量、对写作没兴趣害怕、只会模仿不会创作。其实总结归纳起来是两个方面的原因:头脑中没什么可写以及就算有东西也无法准确地表达出来。其实我们绝大多数人在碰到写作困难时,根源也是在这两个问题上。而害怕写作文、对写作没兴趣,实则是一次又一次地写作失败强化的厌恶感所带来的副作用。
二、如何解决这两大问题?
这两个大难题该如何解决,其实冰心先生在书的不同篇章中都有提到。而这些经验、技巧也离不开两大根本:多看、多写。
1、多看
读万卷书
写作是一项输出型的工作,而输出的前提是脑中有物,这就势必要求我们不断地输入,看书是一个能快速、持续输入的绝佳途径。冰心先生建议,我们应当多看书,而且要广泛地看。在书的类目上,不仅仅局限在文学,还要看心理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书籍。另外,古今中外的好书都要看。
因为我们人的知识和情感,除了我们身体力行直接经验到的那部分,还有一部分是可以通过书籍来间接学习的。多阅读,就等于扩充了我们的知识、情感,即使不是亲身经历的事,我们也能从书中经验到。
除了在书中间接学习一些知识、体验一些情感,我们还能通过阅读来培养自己的语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诗,所体现的就是当一个人有足够丰富的输入之后,输出就变得十分容易,仿佛自动就能写出。这是为何?就是因为我们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作者如何遣词造句、如何描写事物、如何用比喻这些经验,就已经不知不觉地被我们的大脑所吸收了。
当然,这个前提是要用心地读,否则就只是走马观花,什么痕迹都留不下。某些觉得不错的书,可以一而再再二三地读也不为过,在读的过程中,细心地留意作者是如何用字的,如何用比喻的,遇到一些不错的字词句、精妙的比喻,摘抄下来做读书笔记,积少成多就是一个庞大的私人素材库。
行万里路
增长见闻除大量阅读之外,多看人、看山水风物也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才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如果说读书更多的是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读者自身的内心相遇,那么看人、看山水风物则是走出内心,与活生生的人、物接触,在现实的关系中去不断地拓展自身的经验。
冰心先生建议,一个想要写作的人,第一可以多接近前辈作家,与他们谈话。因为谈话也是一门艺术,一个好的作家往往在谈话时也会有力、有美、有条理,而这三个恰恰也是写作最重要的三个条件。那么,可能不是人人都有接近前辈作家的机会,所以冰心先生建议第二我们可以多与不同职业不同类型的人接触,尤其是一些自己所不了解的职业人群,跟他们去交谈,才能知道某一个职业的一些具体个人化的经验,才会更加清楚一些细节,这样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才能更加贴近现实,而非变成空想主义。
另外,多旅行多看山水风物,除了可以收集到很多素材之外,还可以让作者本人的心理世界拓展得更为深远。一个人的作品,和他的环境是很有关系的。如果一个作者常常闭门不出,他的作品就难免狭隘闭塞之感,而常常处在一个相同的环境中,视角也难免会陷入单一。去到不同的地方旅行,我们所看到的山水风物随之变化,所体验到的当地人情也各有不同,这种外在视角的变化,就会带动心理视角的转变,写出的作品自然能够更加多元、丰富。
2、多写
有感触就立即写
可能很多作者都会有这样一个体验,一篇文章最难的是开头的那一句话、一个字。当你开始了之后,就能慢慢变得顺畅。很多人觉得写文章难,就是因为被一些外界及内在的条条框框所束缚。
学生害怕作文,是因为作文是有要求的,不仅题目、内容有要求,甚至体裁形式都会有要求。而成年人呢,往往害怕自己写出的东西不成样子,无法表达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甚至有一些担心写出的东西遭到他人的评判,因此就不敢写,宁愿不写。
对于这点,冰心先生所提倡的“兴到就写,不拘体裁”,我认为是一种极佳的练习方式。当心中有真实的感触涌动上来的时候,写出的东西就是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而且不管是一句还是一小段,都没有关系,没有评判、没有对错。所以,很多写作的人都会有一个习惯,随身携带一个小本,看到什么或者想到什么就记录下来。现在各类记事APP就更方便了,打字不方便的时候,直接录音下来就可以。这些其实都算得上是一种“兴到就写”,这种方式可以减少负担感,又可以起到练习的效果。
写经验以内的东西
为什么要写经验以内的东西呢?冰心先生在书的很多篇章中都提到,写作最重要的是一个真情实感。创作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中的真情实事,写出的东西就不鲜明,不生动。就像一个没有吃过冰淇淋的人,大概无论他用多少美丽的词汇,都无法形容出冰淇淋的美味,读者也无法被打动。只有真实的情感,才会产生真挚的文字,而也只有真挚才能够打动读者。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为何有那么多流传至今,除了诗人本人的文采之外,最重要的是其中真切的情感。无论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那种淡淡的思乡哀愁,还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放豁达,都与李白本人的境遇、情感是相符的,是由心而发的感叹。真挚的感情才能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无声地流动。
要写自己经验以内的东西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章的“科学性”,就是写作也要符合科学常理,不能胡编乱造。冰心先生举了个例子,描写夜景,有一句写到:“今晚的天空月圆如镜,繁星满天,多美的夜景啊!”乍一看,月圆如镜、繁星满天都是不错的词,但是放在一起就变得荒唐。因为月圆如镜时,星星就显不出它的光亮了,星星满天时一般在月初月末,那时月亮都是月牙,所以两个词连在一起就自相矛盾了。而冰心先生自己有一回在乡下看星空,真切体会到曹操所写的“月明星稀”是何等精准。
还有我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所创作的《三体》,气势磅礴宏大,受到很多读者的推崇。虽然是科幻,但是里面的一些细节依然是符合科学常理的,那种细节的真实感和科学性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反之看一些架空的作品,往往就显得贫乏空洞,甚至贻笑大方。这都与作家本身的综合知识素养相关。
细心观察、练习观感
观察力是一个好的作家不可或缺的,不管是外在的客观的观察,还是内在的主观共情,都是写作的很重要的基础。
如果我们没有仔细观察,多半会用一些大而空的套话来一笔带过。比如描写天气,我记得学生时代作文的开头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就是:“今天天气晴朗”,这样的描写是没有错误的,但是也很平淡。如果我们能用一些细节的描写来佐证,“蓝色的天空,干净地像一块蓝宝石。幼小的孩子们,在绿色的草坪上,跑着、跳着、滚着、闹着,无拘无束地玩耍着”就可以在读者的脑中呈现一幅画面,进入那个情境,体验到天气是晴朗的。
我们人有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对一个事物的描写可以从这五感展开细化,而每一种感觉的用词也是需要不断地去体会、练习的。
三、写作者本身的修养
文如其人,通常作者本身的心性在作品当中就会呈现出来,形成其独有的风格。因此,与其说练习写作,不如说是写作者本身的修身。
1、绝不抄袭
抄袭这事本质上就是“偷”,无论是在法律还是道德层面,都是不被允许的。还有高明一些的“洗稿”,在法律上可能无法形成确实证据,但却是打擦边球的做法。无论如何,一个写作者,是需要抵挡一些眼前利益的诱惑的。冰心先生说:“文章写到了有风格,就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于他所描述的人、事、物、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他抑制不住冲口而出的,不是人云亦云东抄西袭的语言,乃是代表他自己情感的独特语言”。
2、情感与理智并存
这一点指的是写作者既需要投入足够的情感,去体会贴近人物、事件,又需要保持客观超然。冰心先生举例说描写两个人打架,既要去体会当事双方在吵架的那个情境中的情绪情感,又不能偏帮任何一方,冷静地观察事物,理智地描绘出来。
3、反复斟酌
似乎成就越高的作家对自己的要求就会越严格,因为他们的作品往往传播地更为广泛。比如最基本的,是否有错别字、病句,写完文章之后要检查几遍;再高一点层次的,则是对遣词造句、文法的反复斟酌,一个很著名的例子就是诗人贾岛“推敲”的典故。
4、自律
古往今来,大概没有哪一个出名的作家是完全靠天分写作的。冰心先生觉得,写文章一分靠天分,九分是要压迫。这种“压迫”自然是自律的另一种说法。很多作家透露自己的写作诀窍,逃不开的总是一个“勤”字。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村树,给自己定的写作规矩是每天写十页,每页400字,写好十页还想写也坚决不再写,写了八页写不下去了,也逼自己写满十页。
最后,每个作家都有各自的写作风格、写作经验,而我们要从中吸取对自身适用的,形成自己的风格。不管我们最终能否成为作家,那些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写过的文章,都终将丰盈我们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