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爱不仅包含你对性爱、巧克力、一辆新车或一辆更新的车之类令你愉悦的事物的欲望,还包含躲避令你不悦事物的欲望。换言之,贪爱不仅增强了诱惑性事物的吸引力,还强化了恼人事物令人厌恶的程度。
尝试“以一种中立的方式感受自己的厌恶和愤怒(我肯定是感受到了厌恶和愤怒,并且能够找到这些感觉所处的位置)”。然后,随着我接纳了呼噜声,“那种感觉就基本消失了”。
佛陀开悟之后第一次开示,即鹿野苑讲经时,他说从“苦”中得解放的关键在于克服贪爱。但是在第二次开示中,即关于“无我”的开示中,得解放的关键似乎又变成了认识到自我不存在,听过这次开示的僧人都立刻得到了解脱。那么关键到底是什么呢?涅槃的实现是通过克服贪爱,还是通过看清自我是一种幻觉呢?
涅槃描述为“完美的幸福、完全的平和、内心彻底自由、完全的觉醒和悟道的状态”(1)。
极乐和涅槃还有一个区别在于实现的难度。如果你追求极乐,只需要服用带来快感的药物,肯定会让你得到短暂的极乐,虽然不太可能持久。涅槃乐队主唱科特·柯本(Kurt Cobain)就吸食海洛因上瘾,最终自杀。
如果你追求的是涅槃,而不仅仅是极乐,那么方法就没有那么直接,需要你付出更多的努力。我敢说,即使你很勤奋,实现涅槃的可能性也远比柯本获得短暂极乐的可能性要小。另一方面,不管你获得多大的满足,肯定都要比柯本的极乐要持久且稳定。
丘菩提所说的解放,首先是从无尽的轮回中得到解放,从这一世结束起完全实现的解放。但同时它也指此时此地的解放,从贪爱带来的痛苦中得到解放——从对捕捉愉悦感觉和逃避不悦感觉的渴求中得到解放,从对事物永不停歇的欲望中得到解放。
这两层意义上的解放在佛教思想中的两种涅槃上体现出来。(6)一旦你在此时此地得到解放,就能进入涅槃境界,享受余生。然后,死去之后——将是你最后一次死去,因为你已经从轮回中超脱——就实现了另一种涅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