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十三、十四章读后感(长沙 王萍)

第十三、十四章读后感(长沙 王萍)

作者: 瓶子wp | 来源:发表于2017-03-11 23:36 被阅读0次

关于“习得性无助”和罗特的行为是期望和强化值的函数理论的几点思考:

理论指引:“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习得性无助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项工作上失败,他就会在这项工作上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无可救药。而事实上,此时此刻的我们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一个词语概括:破罐子破摔。想让自己远离“习得性无助”,我们必须学会客观理性地为我们的成功和失败找到正确的归因。

          罗特关注一个有着自己的行为经验的人在面临一种特殊的社会情境时,将会如何进行行为选择,即如何决定要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在罗特看来,行为潜能是期望和强化值的一个函数。强化值指的是在强化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的情况下,对某种强化的偏爱程度。


结合实例思考:

          班上有一个孩子叫晨晨,一年级刚来学校寄宿,非常不适应,每每到了晚上,就开始想家、想妈妈。父母总是哄着他,你认真上课,妈妈就每周三来接你一次。开学那段时间,因无法回家,爸爸妈妈不来接他,晚自习时间他都是在教室大声哭闹,无论你怎么哄都没用,哭到声嘶力竭,才会累得静下来。如此强烈的渴求,父母也没有改变心意,仍就让他留校寄宿。有时候老师实在不忍心,则会要求家长来校看望。这样的日子持续的大约有半个学期,后半阶段你不再听到他大声哭闹了,只是你会看到更为心酸的画面:快到傍晚时,你会看到他一个人伏在栏杆上看着远方、默默地啜泣、擦眼泪。每每回忆起这个画面,真是一阵心疼,这就是寄宿孩子的伤悲。他被迫和母亲分离了。日子就这样持续着,因为情绪不好,没有任何学习状态,成绩非常的差,经常需要老师陪着他补课。有一次晨晨在办公室写作业,老师们开玩笑的说,晨晨怎么不想家啦?孩子愣愣的回答让人心酸:我爸爸妈妈他们不要我了,我一人在这儿。

        一学期以来,他的希望一次次落空,他所有的哭诉都没有回应,最后他适应了这样的一种状态,他习得了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而今三年级了,晨晨再也不哭了。下课了你会看到他和同学们在一起玩耍,天真爽朗的童音总是会吸引王老师去逗逗他。晨晨的成绩虽然还是没有提上来,但他在学校过得还是挺开心的,王老师从没有因为他成绩不好而惩罚他,讨厌他。同学们也很愿意和他玩,因为他从不斤斤计较。当你问他想不想回家时,他会说:不想!回家妈妈总说唠叨我,在学校好玩。当你问他今天妈妈会不会来接你啊?他会很腼腆地说上一句:我不知道。有时会说:我妈妈她不会来接我的。听了这话,王老师还是能感觉到这孩子还是很想爸爸妈妈来接他回家的。他给了自己一个很低很低的期望值,做出了沮丧的预期,以免自己失望。他应该属于防御性悲观主义者。其次,晨晨根据以往的经验,通过泛化的期望知道回家会接受妈妈的唠叨,以致于对回家的期望就不高。可回家和父母在一起,对他而言却是一件高价值的事。总之,他还是很想回家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十三、十四章读后感(长沙 王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xmz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