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是最好的老师,人们最愿意听他的。——【法】儒勒.凡尔纳
关上电脑,结束了本学期所有的工作,走出为之奋斗了一个学期的校园。我做了如下两件事,一件是还书,一件是盘点书柜里的书。还回去的是半套当时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因为还有几本书在这段时间的阅读计划内,就没有续借剩下的四本;正在阅读的是张祖庆的《光影中的创意写作——46节电影写作课》;安排在阅读计划之内的是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打开别样的教育世界》;要读还没有读的书,有一大堆。
“书非借不能读也”
清代袁枚在《黄生借书说》中说“书非借不能读也。”这句话是中学时学过,年少时一直用它激励自己(也是因为好多书不舍得买),跑图书馆不知道借阅了多少书。每次借后总是如饥似渴的赶紧读完,因为借书是需要给书店费用的,能多快读完就多快读,囫囵吞枣的读完了能借到的所有的书,那是我阅读的快时代。
现在借阅图书方便了,学校就有图书馆,身边家有存书的人越来越多,也有能力购买所有想读的书了,却失去了那种读书的渴求和愿望。曾经有一段时间不耐生活的枯燥,借了小说《羊的门》《城的灯》来阅读,这是河南籍作家李佩甫的作品,因为是向朋友借阅的图书,所以读的还是比较认真,被作家的语言特色吸引,还做了不少的摘抄。其中关于“香烟市场”“农村田野各种草”的描写,还被我作为范例用在课堂中,训练学生做片段描写的训练,效果很好,也由此对“跟着作家学写作”这一专题有了浓厚的兴趣。
忘了是因为什么原因借阅了《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是跟同事借的。学校图书馆里原来有这套书,可是跟管理图书的老师借阅的时候,却被告知,被一个领导借走后再也没有还回来。辗转从其他同事手里借到了它。刚拿到书时,阅读是急切的,轻松诙谐的语言,详实真切的故事吸引我快速的阅读下去。可是读完半套书后,我却搁置了阅读剩下半套书的计划。因为我有更需要阅读的书去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盘点整理图书时,我看到了书架上那些因为一时兴趣而购买的书。《瓦尔登湖》是因为听别人说好看,也向往梭罗的境界而购买的,购买时准备在假期里读完;购买《拖延心理学》是想要通过读书克服自己的拖延症,结果由于拖延症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阅读;《沟通的艺术》是为了解决自己不善于沟通的问题而购买,随之束之高阁,蒙上了厚厚的一层灰尘;想要对经济学有所了解,于是《斯坦福极简经济学》就来到了我家的书柜里;《中国哲学简史》《小窗幽记》《边城》《唐诗素描》《爱玛》《山海经》《野火集》……大概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被邮递到我身边,冷藏至今。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一时的兴趣而购买的书籍,大多拆封后被翻过几页后在书架上蒙尘。看到这些书,心有愧疚,想起来了疯狂借书、极速阅读的年纪。如果这些书遇见年轻时候的我,一定不会是现在这样的待遇,它们一定会因为被需要、被看见,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成年以后的阅读似乎“功利”起来,自己的兴趣可以被随手丢弃,只有被需要的书才能让我更专注的阅读。
擦去书脊上的灰尘,拂去心灵上的尘埃,把这些书籍摆在显眼的地方,提醒自己要努力找回“书非借不能读”时的渴求和愿望。
需要是最好的老师
2020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的侵袭,所有人都被迫留在家中。漫长的假期里,学习有了更充足的时间,书籍成了最好的陪伴。这个学期,我报了孙静老师的《语文研课》课程,孙老师从部编教材的特点出发引领我们对教材进行解读,用新教育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理念为指导,带领我们去进行教学设计。由于忽视了这些问题,还觉得自己有几十年的教学经验,解读的教材和教学设计一定没有问题。可是认真备出来的课,却一次次被否定。经历了一次次的打击,让我开始怀疑自己。为了找出问题所在,开始认真研读其他同学的优秀教学设计,研读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以便了解新教育教学设计的理念,研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让我能准确的把握各年段的教学目标。 课程作业也从不及格到及格,再到优秀,不断进步着。一个学期,写出十万余字的教材解读和教学设计,对四年级下册语文的教材有了整体的了解。跟着刘丽赏老师的《中小学电影课程》,观看了几十部电影,写出十几篇电影解读,从这个课程的学习中,了解到了张祖庆老师对电影习作的研究,《光影中的创意写作》《打开别样的电影世界》等书籍摆上书架,打开了我的教学视野。暑假跟随张文龙老师共读《新教育实验专业阅读》,从这次共读中,我了解到了《人是怎样学习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等书籍,在榜样老师的引领下,阅读越来越慢,思考越来越深,正一步步走向专业阅读。
在县语文教研员席利平老师的推荐下,《吴忠豪与小学语文名师磨课》《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些书摆放在了案头。从《吴忠豪与小学语文名师磨课》中,我明白了要走出“教课文”的误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选好合适的教学内容。一篇课文可供选择的教学内容很多,如果不加取舍,就会造成教学内容过多、过散,最终学生受益不大。”让我明白了自己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中总是不忍割舍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一节课中想要把更多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想要“面面俱到”,却导致“面面不到”。认真备课的一节课,在教室里却感觉难以推进,那是因为没有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地加以取舍。爱因斯坦这样说“你能不能观察眼前的现实,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决定你到底能观察什么。”但愿承认自己不能的,永远是束缚的,你有什么,才能看到什么,你是谁,比你做了什么更重要。我从而改变了自己的课堂,让课堂向简洁高效、过程性指导、语文能力提升等方向靠近。
从《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一书中,我体会到了“专题研究”对于教师成长的作用。“专题行动研究是从教学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研究课题,结合教学实际工作进行研究,由教师与研究者共同参与,是研究成果为教师所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解决问题、改变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模式。”结合吴忠豪教授的教学理念,在学校的语文教研活动中,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整体开展了“口语交际”“整本书阅读”“习作单元的教学”等专题研究,结合学习的工作,主持了两次语文大教研的展示活动,并做微讲座《构建“三化”交融的口语交际课堂》《怎样上好一节优秀课》等,自己的专业能力在一次次的磨练中进一步得到了提高。虽然这样的专题行动研究我们还在初步摸索阶段,但相信在不断的摸索中,会逐渐走出自己的路。
因为要进行“口语交际”专题行动研究,我从知网下载几十篇相关论文进行阅读,研读了所有能找到的“口语交际”教学实录,结合磨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境化、过程化,实践化”的口语交际课堂逐渐形成;“整本书阅读”专题行动研究,促使我去阅读《温儒敏谈读书》《以书为友》《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结合“课程标准”的18个任务群去思考整本书阅读的奥秘,也同时发现了自己童书阅读的狭隘,很多耳熟能详的童书一直要求学生阅读,自己却从没有认真去读过,要想上好整本书阅读课,童书的广泛阅读必不可少,为此,利用课间时间,补了《童年》《草房子》《中国神话故事》《小海蒂》等童书的阅读;为了上好一节“习作单元”的展示课,我又一次研读《余映潮谈写作艺术》《七十二堂写作课》《落花水面皆文章——叶圣陶谈写作》《我的作文教学六讲》等书中相关章节,这些书在去年曾经给过我很大启发,在今年的专题行动研究中今年又一次带给我启示。
不同人生阶段有不同的阅读需求。对于成年人来说,最重要的阅读是在需要的引领下进行。回顾这一年的学习和阅读经历,发觉自己的阅读依然在浅层次徘徊,专业的阅读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很多教育教学必读的专业书籍,还在我的阅读计划之外。要走向专业,走向卓越,需要不断督促自己进行更多更系统的专业阅读。
2021,我期待自己走入专业阅读的大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