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发生在我家饭桌上的一段对话。
妹妹的朋友在我家做客,吃午饭时,突然说道:“我最喜欢读《红楼梦》,《三国演义》这样的名著了。”
那一刻我挺诧异,因为那孩子上三年级,而说实话,《红楼梦》是我高中才陆陆续续啃完的。(小学也看过简写版,但说不上多么喜欢。后来是在王小波的《革命时期的爱情》里,看到了“一个毡巴往里戳”的梗,才重读《红楼梦》,执意要找到那句话……)
妈妈问了一句:“你读过《红楼梦》吗?”
那孩子摇了摇头,说到:“我家有一本。”
我妹妹不嫌害臊的搭腔:“我家有三套,但是我读了一半就不想读了,太没意思了。”
或许,我妹妹显得学识浅薄。
但是,我的确觉得,不应该要求孩子去读那些不适于他们年龄段的所谓名著。
简写版,青少版的《红楼梦》让我有些不可思议——如果有简写版的《百年孤独》,你们也会让孩子去看吗?
我妹妹的求知欲绝不亚于同龄人,她喜欢读书,读起《海蒂》,《可怕的科学》等书都津津有味;她也喜欢看电视,但是她会主动去看《地理·中国》、《地球脉动》、《蓝色星球》一类的科普类节目或纪录片。
这是她的兴趣,不是家人所强加的,也不是为了任何虚名。
我妹妹(ಡ艸ಡ) 我妹妹真好看(。・ω・。)ノ嘻嘻在豆瓣上看过一句话,大概是这样的:“因为年少的浮躁与无知,我差点错过一本好书。”
是啊。
我初中的时候,也总是试图去读一些高大上的书——读来炫耀。我读过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叔本华的《人生之路如何走过》,《瓦尔登湖》乃至《百年孤独》……但皆因内容枯燥(《百年孤独》则是因为人物太多,我记不住)而草草读完了事,什么也吸收不到。
后来经历过抑郁,再重读一遍,方读懂其中的许多道理,受益匪浅。
我的共情能力也随着年龄长起来。
初中的时候,学过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却几乎毫无触动。高中时再学他的《我与地坛》,读到他已逝去的母亲对他的种种关怀,我在课堂上泣不成声。
经历过抑郁之后,我变得更容易为了书和电影而哭泣,也许是因为我懂了痛楚的滋味,所以变得更有同理心。
而有些书,也的确是经历过才会有更好的体会吧。
孩子,有些书对你而言为时尚早啊。
搬家时…我家部分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