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315晚会虽然延迟了,但打假行动永远不会迟到。
▼
从公安部交管局获悉,截至2020年6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6亿辆,其中汽车2.7亿辆。
看回2019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投诉分析报告,汽车及零部件高居商品类投诉榜第一,总量达到34335件。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数字同比2018年激增了25.1%。
今年的央视315晚会因疫情改到7月16日晚举行,打假正当时。而打假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汽后市场的打假更是长期攻坚战。借315晚会,小邦给大家盘点一下后市场一系列假冒伪劣现象。
01 假机油屡禁不止
今年上半年的假机油查处情况,小邦上一期推文有给大家做过分享,详情可戳以下链接:
假机油半年涉案数十亿!厂商:市面80%的机油是假货?知名电商平台的机油也不靠谱?
▲图片来自网络
从上图可以看出,光是今年3-6月份各地有关部门查处、公布的14起假机油案,涉案金额高达数十亿,波及范围达20多省,令人瞠目结舌。
机油被称之为“汽车的血液”,小邦相信绝大多数的汽后企业都是良心企业,但难免有人会“捣乱”市场,希望相关职能部门能加强监管,业内同行能互相监督,为机油市场赢回口碑。
02 假配件防不胜防
汽配市场商品鱼目混珠,很多黑心商家为了牟取暴利,往往费尽心机地制造一些高仿的假冒伪劣产品,从而当成是正品配件来低价出售,给消费者带来不小危害。
6月8日,西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汽车配件生产厂家,依法对中惠国际机电汽配城开展突击检查,共查获涉嫌假冒丰田、本田、福特等5个品牌20余种汽车配件1083件(套),假冒汽车配件包装盒200余套。
▲图片来自案件报道
5月12日,海关总署(黄埔)以及北京、广州、汕头、南宁等地方公安联合开展打击走私进口汽车配件专项行动,现场查获涉嫌走私进口奥迪、宝马等品牌的传动轴、车灯、方向机等汽车配件等,初估案值约8.5亿元。
▲视频来源:黄埔海关
5月8日至9日,北京市昌平区查出一批假冒防冻液,总量达到197桶,共计3512公斤。
4月14日,常德市共查处3家汽车配件商行,收缴侵权假冒汽车配件152件,案值金额7万余元。
防冻液、滤芯、火花塞、刹车片、车灯等各类汽车配件都曾被查出过问题。
假配件频频在突击检查、以及用户投诉中曝光,这不仅影响了合法正规经营的商户信用,还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小隐患。希望有关部门继续严查!
03 轮胎假货泛滥
轮胎市场一直是假货的重灾区之一,每年被店主曝光、被媒体报道的假轮胎不计其数,不仅损害了各位正规厂家以及门店的正当利益,还危及着消费者的生命安全!
假轮胎案件中的假冒产品,存在的形式主要有4种: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和不法翻新再售、水货轮胎等。
7月2日,深圳海关破获一个长期盘踞在深圳罗湖区、利用粤港两地牌车走私轮胎及电子产品的犯罪网络,抓获犯罪嫌疑人13名。初步查明走私团伙涉嫌走私轮胎达5万余条,初估案值7000万人民币。
▲图片来自案件报道
2019年6月26日,广东湛江海关通报,该关联合青岛、广州、深圳、汕头、黄埔、江门海关,破获一宗特大进口轮胎走私案,案值2.4亿元。
▲图片来自案件报道
这些走私轮胎原本非针对中国销售,所以在生产时,其配方和胎体结构都没有相应改变。因此,店主和消费者都要承担很大的风险。
为什么轮胎造假如此猖獗?
1.造假成本低
五花八门的造假工具成本较低,各式各样的工具能对轮胎的各个部位进行篡改,使得轮胎造假难度降低,假轮胎数量大大增加。
2.牟取暴利
利润高是造假不断的关键原因,造假对轮胎生产和制造技术的成本要求不高,对生产环境与做工水平的要求更低,这样生产出来的轮胎照样还能卖正品价,或者打着正品促销的幌子来销售假货,以此来牟取暴利。
3.处罚不够严厉
轮胎造假的工厂如果被发现,后果就是查封+明令禁止+罚款,有的造假人员根本不惧处罚,继续换个地方干着老本行。
4.车主安全意识薄弱+贪便宜心理
对于一些明显的定点磨损、锯齿形磨损、胎冠胎肩磨损现象,车主认为没必要换个新胎。
轮胎是汽车的关键配件,由于爆胎而造成的惨剧数不胜数。作为门店服务端,也要从源头杜绝为假轮胎提供安装服务。
04 小邦总结
假机油、假配件、假轮胎,这些假冒伪劣产品如同汽车后市场的“毒瘤”,不仅仅扰乱市场秩序,而且无法保证车主安全出行,威胁车主生命安全。
打假何时才有尽头?对于汽车后市场而言,仅靠315晚会的监管曝光起不了太大作用。最重要的是,厂家、商家、用户都应该坚决抵制,共同监督市场的合规经营,共同抵制假货流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