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是《论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有人统计过,大概有110次。不同的学生问“仁”,孔子在不同的场合谈“仁”,其中说法大不相同,我们该如何理解?
孔子的“仁”表现为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具有亲和力的气质。《论语-阳货》记载: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学生子张向孔子请教“仁”,孔子回答了五个字:恭,宽,信,敏,惠。其实在《论语-学而》里面也有五个字与之相像,是孔子学生子贡称赞孔子身上的气质所讲。子禽问于子贡:“夫子至于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贡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另一学生子禽问子贡:“我们的老师喜欢周游列国,没到一个地方边很快能知晓当地的风土人情,政治情况以及人物。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是向别人打听的还是别人愿意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你还是很不了解我们的老师,因为我们老师身上有独特的气质,所以别人都愿意和他交往,愿意把心里话讲出来,愿意把真实情况告诉他。” 这是怎样的气质呢?子贡用了五个字:温,良,恭,俭,让。我们如何理解这五个字,温:为人很温和,不激烈,不尖锐,不尖刻;良:善良,对人事万物有一种敬意;恭:有恭敬心,敬畏心;俭:做事有分寸感,对生活不奢靡浪费;让:谦让。
孔子在不同场合是如何表现他这独特的气质呢?有一次接到朝廷召唤,孔子进入宫殿的大门总是小心而又恭敬,甚至感到无地自容,因为朝廷是一个非常庄重严肃的地方,所以需要表示恭敬。而在献礼的时候,孔子就会满脸喜悦。以私人身份会见别国的国君时也会很放松,因为这不是公事。
孔子在见不同是的人是如何表现他独特的气质呢?《论语-乡党》记载:“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说孔子在乡下同人饮酒时,孔子从来都不会先站起来离开座位,孔子要先观察一下在坐的谁年纪最大,他先站起来,孔子再站起来,他先出门,孔子才会离开。我们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有尊老爱老的美德,孔子用他的行为,表现了其内心修养和外在的气质。
孔子在面对不幸的人或弱势群体的时候是怎么做呢?在《论语-子罕》中: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能看出孔子见到穿丧服的人,穿戴礼服的人和盲人,即使这些人很年轻,辈分不高,孔子也会赶紧站起来礼让,恭敬的站在一边。对他们表达出恭敬,同情怜悯之心。《论语-卫灵公》: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 及席,子曰:“席也。” 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孔子喜欢音乐,有一位盲人乐师来到他家,有人专门搀扶这他进门。当乐师走到台阶前,孔子会告诉他前面有台阶,到座位上坐下,孔子会一一向他介绍前面坐着谁,后面坐着谁,左面坐着谁,右面坐着谁。盲人乐师有人搀扶,自然会告诉他台阶和座位周围情况,为什么孔子还要这么啰嗦再说一遍呢?因为啰嗦的人多都是善良的人,始终关心他人牵挂他人。就像我们的父母一样平时很唠叨,那是因为他们担心我们,时刻挂念我们,而我们不但不理解,还表现出很烦躁的感觉。当我们也为人父母时,也会为了儿女变得唠叨。孔子的学生子张把这一切看在眼里,等到盲人乐师走了之后便问孔子:“与师言之道与?” 孔子回答:“然,固相师之道也。” 对待盲人亦或是弱势群体,我们都应像孔子一样无微不至的去关心和照顾他们。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气质,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气质,自孔子两千多年以来,也形成我们中华民族文质彬彬的君子气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