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愿清单》影评
一个想成为历史教授的机械工卡特,被家庭圈住,为家人而生。
一个坐拥资产千万的大富翁爱德华,沉迷于赚钱,只有助理跟随。(摘自豆瓣电影,版权归作者所有,侵删)
作为一部07年上映的电影,距今时隔较长。对此的影评也是不可胜数。
《遗愿清单》正式海报影片中两位老人先后列取了9个遗愿。把卡特代称为穷人,爱德华带称为富人。那么,我从这部电影里得到的就是:在两人一起完成清单的过程中,穷人的更容易实现,而富人的却非常的难。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穷人想得到的更多的是富人所拥有的;反之,富人需要去得到,穷人更容易得到。像这部电影中的:穷人卡特在引擎盖下工作了45年,得到的是爱德华完全无从领会的真理。
富有让爱德华无法看到更为本质的东西;同样,贫穷也让卡特无法想象一些生活(此词使用不当)。
为什么这么说,爱德华拥有上千万的资产。但为了赚钱,他多次宣称,他的医院一个房间两张病床,谁也不能搞特殊(也译为:一房两床,绝无例外。语气更有力)。但不巧的是,他在最后一次懂事会议上癌症突发(也因如此,才称其为最后一次董事会议),住进了自己的医院,可是明文规定(约定俗成),他只好住进双人间,这才是他人生的意义所在——遇见卡特。而在此时,他自认为是千万富翁(事实就是,但总会有人极力克制自己不去在乎钱财,哪怕自己急缺),逍遥生活,一次次的化疗经历也让他远离山珍海味,反正吃完又会呕吐。慢慢的,两位老人熟悉彼此,这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走到一起,完成卡特的无厘头的想法——书写遗愿清单并完成清单中所写遗愿。
电影是应该有一个圆满的结局,所以:
电影最后一个镜头,汤姆斯带着鲁瓦克咖啡罐和遗愿清单出现在喜马拉雅的山头,并且动手划掉了最后一项——见证奇迹。(摘自豆瓣电影,版权归作者所有,侵删)
电影想表达的直接意思,电影原句中都有写到(见下文引用内容)。这也是对于电影所讲内容的感慨:比起在病床上等待死神召唤,我更愿意像卡特和爱德华一样,去过最后的属于自己的时间。
而还有一层,抛开死亡的话题不说,况且新世纪的科学研究中被更多人认可的一个观点——死亡,时间发展都是三维的虚设,并非12维宇宙中的实感,人的维度太低,况且新世纪人们想象外星人的存在,方向是错的,我们应该在维度中寻找不同于人类的高智能种群。我们戏称其为:黑暗森林理论(源于《三体》)
所以,这一层就是人和人(不同人之间)的差异和个体性带来的结果。这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努力去接受他人;努力去给他人带来快乐;同时努力影响,改变他人来带给你快乐和尽自己所能让他人十分容易接受你。
引:经典短句
死亡,真是个宏大又神秘的话题,每个人都知道,每个人都见过,每个人都熟悉,但每个人都不了解。能够真正去了解的机会只有一次,亲身体验的机会只有一次,但这样的体验过后,便永远无法折回。留给活着的人的,还是神秘和未知。
活着的人活着,像永远也不会死去一样;而死去的人死了,像永远没有活过一样。生和死,是永远无法沟通的两个世界,永远无法沟通。所以,由生到死的这个过程,才显得那么的意义重大。
我们的生活虽是不同的溪流,却流向了相同的大河,流向了那拥有水瀑轻烟的天堂…闭上眼睛吧,让流水带你回家。(摘自遗愿清单电影原声)
注:电影所写9条遗愿表《遗愿清单》(The Bucket List)是由导演罗伯·雷恩拍摄的并于2007年上映的美国电影。电影讲述两个患了末期癌症的病人如何面对癌症为他们带来的“死刑”,及他们在余下的日子里如何度过丰盛和欢乐的人生的故事。
影片的结尾,结束在珠穆朗玛峰。Edward的秘书,一个曾经和他老板毫无感情的年轻人,帮助着两位老人完成了他们遗愿清单上最后一个愿望——欣赏最壮丽的风景。
当他登顶后,刨开一个铁箱子,放入了Edward的骨灰,与Carter的骨灰并排而放。而装他们骨灰的盒子,竟然是麝香猫咖啡的铁罐,就像他们在泰姬陵外面讨论的那样——Carter不喜欢叫骨灰盒,而喜欢叫罐子。
当一切安排妥当,秘书拿出两人的清单,将“欣赏最壮丽的风景”,这条特意为珠穆朗玛峰准备的计划划掉。
我在自己的眼泪中,听见Carter的声音:“最后,我们的骨灰埋在了世界的最高峰上,但这是违法的,我相信Edward会喜欢。”
随着清单上的列项一条一条被划去,却有更多的愿望加入进来。生命的最后几个月,让卡特和爱德华真正明白了生活的含义。
他们用时间赋予给他们的洞察力和幽默感,令生命变得彻底地圆满,同时也发现了那个一直隐藏起来的真正自我。生命在快要结束的时候,尽情地绽放,就像麝香猫咖啡罐中的无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