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朱秋霞
高乡店村 位于单县北部,李新庄镇境内,距离李新庄镇驻地3千米处,东邻北孟楼村,西邻朱庄村,南邻刘草庙村,北邻成武县落成河。村庄总面积1.7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2平方千米。全村有320户,980人。有朱、贾、母、王等姓,均系汉族。
传说,东汉末年,有一皇姑流落到此,为寻访离乱亲旧,在通衢高敞处开一客栈,后黄泛村毁,唯有客栈幸存,故有高乡店之称。唐武德四年设置高乡县,不久并入单县。
村名由来
高乡店 据说,高乡店在秦朝时已是相当规模的重镇,汉代设高乡郡,为全国36郡之一。汉桓帝初年(公元146),封侯览为高乡侯。唐武德帝元年(公元618年),设置高乡县,武德四年(622年),县址南迁单父邑,今南旧关一带。
五代十国期间(907—979),南唐王后主李煜被捕入狱,宫内上下被杀戮三百六十余口,其女皇姑更名换姓逃难流落此地,在高乡城的东南(现西乡店村)开一客店,名为高乡店。
唐宋时期,高家望族居住在此,何时迁入高乡店又何时迁出,均无据可考,另一望族母氏家族自东汉末年至今一直居住此地,一部分母氏后裔为生计星散四方,说起世脉祖籍,他们均称“老家不知哪州哪县,只知高乡店。”
清朝同治年间,一外地村妇携二子(王姓)在高乡店村东五六十米处安家立村,称王寨,又叫东高乡店。清末,光绪、宣统年间,东高乡店王氏家族出了七名秀才、两名监生,王兴滚便是其中之一。原高乡店为西高乡店,后来统称为高乡店。
据1967年开挖红卫河发掘出的遗迹证实,高乡店旧址中心位于现在高乡店村的西北角(乐城河南岸),被人们称为“庄户顶”处。
村庄往事
无名烈士冢1948年春,继羊山战役之后,大观乡海子庄一战,一支从战场上撤下来的34付担架组成的队伍路过高乡店“打尖”(指行路途中吃便饭),利用短暂的停歇,担架队员啃窝头喝凉水,不时传来伤员的呻吟和惨叫声,一名连长在担架上断了气,带队指导员用两块现洋买了一口棺木,将连长留在了香严寺后面的空地上,为抢时间赶赴曹县后方医院,担架队疾步往前走,指导员在连长棺前插了一木牌(上书姓名职称),敬礼告别:“连长,等打完这一仗,我一定回来为你立碑。”言毕挥泪追赶队伍去了。
村干部母志道、王典魁、张瑞兴等人为连长圆了坟。解放后,指导员一直没有来。可能战事太多,凶吉难料。之后再无人问津。大跃进之后,三年灾荒,村民开荒种地,用耙子搂了连长的坟茔。1966年,民办教师母志松带领小学生收集了烈士忠骨,重新葬于香严寺左高台之上。2001年,他曾写信给相关部门,希望帮助找到烈士家人,收到回信,答应寻找,十多年过去了,至今仍无音讯。
还乡团“反攻倒算”1947年4月28日,由于八路军地下党撤到黄河北整训,国民党七路军、地方武装、还乡团反攻倒算活动十分猖狂。东方刚发白,朱庄村民朱洪亮和二哥手拿锄头去刘庄后面的高粱地给高粱定苗,正干着活不一会儿就听到“嘎嘎”两声枪响,西边刘庄村有母子二人也在地里干活,一粒子弹飞驰而来,直穿母亲的鼻子,就听她“哀嚎”一声倒地,朱洪亮和二哥吓得急忙跑到旁边麦地里,一直爬到东边麦地里趴着,连粗气也不敢喘一声。
天亮后还乡团把朱庄村团团围着,将所有村民都赶到村西边的场地上,把村民捆绑在树上,用木棍、皮鞭狠狠拷打,边打边问:“谁是党员,谁是农会干部,粮食藏在哪里?”
村民们被打得哀嚎连天,“老灶爷爷上天,有啥说啥,你们别打了!”
朱洪亮在麦田里听得真真切切,村民们甘愿受皮肉之苦,也没有供出一个共产党员及农会干部,匪兵们无奈,只好在全村到处搜查粮食,抓活禽和猪牛羊。从早晨至午后,折腾了多半天,走时牵走了牛羊,抓了鸡鸭,抢去了少部分粮食。(口述:朱洪亮)
(资料搜集:母志松 朱广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