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接孩子到家,在开饭前,孩子问能不能用下手机,我给孩子了。
看着孩子,在这一刹那我特别理解孩子,累了一天,明天上网课视同过周末。平时孩子周中是不摸手机的,现在要摸一下很正常。
吃饭的时候,我让孩子停下来,孩子说再看一个小视频。
说话间,孩子把手机放在餐桌上,起身去拿醋碟。
回来的时候,孩子看到桌上的手机,笑说:“妈妈,你没收手机?很意外啊。”
“嗯,你觉得我会收手机?”
“是呀,之前你都要收走了。”
“那被收走你是什么感受?”
“不信任我。”
“那没被收走你又是什么感受?”
“信任我。”
“感受到被信任了,你是什么样的一个情绪?”
“开心。”
这个小细节,细思极恐,又特别震慑。我总喊着我很相信、很尊重孩子,我已经放手了,但是在一些细节里,我做得远远还不够。有时候还特别委屈觉得自己都做得这么到位了,怎么亲子关系还时不时会紧张?母子相处还会经常性地有那种不舒服的感受在。原来这一切都藏在我的起心动念、我散发的包子味里,这里面满满的都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关键是孩子还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不信任。孩子感受到的在他转身离开我就趁机收手机的现象,回想过去,真的时有发生。我当时还可能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做得悄无声息,多么的水到渠成,又没有起争执,又没有去抢夺。这早已破坏了信任关系,而我还不自知。
2.
下雪停课两次了。
我跟孩子说聊聊咱的规划吧。孩子说:“不知道。”
我说:“你不知道的话,妈妈有一点建议,你愿意听吗?”
孩子说:“你说吧。”
我说:“妈妈就一个要求,晚上的作息时间,11点?”
孩子说:“好。其实吧我感觉我会做好的,不会再像上次网课那样了。”孩子沉思了一下又笑说:“不好说,人性经不起考验。要不去你上班的地方上课吧。”
我说:“儿子,网课现象很正常。去我们公司是一个法儿,还有没有别的法?”孩子上网课我最好不在他身边,不在身边可能会更好点儿。
孩子说:“去邹老师那儿吧。”
我说:“嗯,这也是个法,还有吗?”
“我自己在家。”
“还有吗?”
“没了。”
“那你选择哪个?”
“去邹老师那儿。”
网课来了,孩子笑说:“我不去邹老师那儿了。”
“好。”
孩子走过来看着我的眼睛笑说:“真的吗?”
“真的。”
孩子笑说:“妈妈,我特别会察言观色,我都看出来了,虽然你嘴上同意了,但你的脸色不好看,还是想让我去邹老师那儿,对不对?我去邹老师那儿,我就是测试你的反应。”
“这点小心思都被你发现了呀。你希望我什么反应呢?”
“跟这差不多吧。”
“那如果为这个测试结果打分,从10分到0分,你准备打几分?”
“7分吧。”
“这个分数还挺高的。是什么让你给我打这么高的分数?”
“你说得挺好的,我估计要是院长说也会这么说,不过院长后面可能还会给我再说点啥。”
“如果院长说,会说什么呢?”
“不知道呢。”
“那妈妈失这3分是失在哪里了呢?”
“你的语言可以,你的脸色不好看。3失扣的是脸色。”
“儿子,你希望多一些自主权,去与不去都由你决定,妈妈只用配合你而不是用这种脸色来表达,是不是?”
“嗯。”
我的心和行为没有匹配。
回顾整个过程,我缺的还是对孩子的信任,孩子恰恰要的就是信任。
问题出在哪儿了呢?
担心、恐惧,所以想掌控一切。
孩子要的是信任,我要做的是放手。
放手两个字如此的简单,真正做到却很不容易。
庆幸能跟孩子聊一聊,庆幸孩子能跟我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会让我更快地做到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