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十一月的事,在十二月自有答案。”
不怕事儿大,不嫌事儿小。
她每次出书,我都会读。她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善于提供通俗易懂的解答,这跟我们做综艺的底层逻辑很像。
心态影响每一秒输出。——薛兆丰
就像有时候,我们做出一些承诺之后,又会自己推翻,很多人在承诺的当下,不是蓄谋已久的撒谎,只是在那个瞬间,他被一种自我感动笼罩了,那是一种真实的冲动。这些“当下的真实”,碰上了时间的尺度,有时候,会出现长久的真实,有时候会出现长久的虚荣,有时候会推翻已经有的承诺,因为过了那个当下,感受变化了。
总结一下,瓶颈期是一个必然到来的阶段,我们最好在它到来之前,在自己处于高位或者顺境的时候做多手准备和布局,有主业有副业,分散自己的风险。
如果已经陷入瓶颈期,可以选择“向内看”,调整好自己的状态,等待下一个机会;或者“向外看”,打破目前的局面,最好的办法一定是保持学习,提升自身的能力。毕竟应对所有焦虑的最优解,都是保持学习。
为什么还是有很多员工“前赴后继”地掉入这个陷阱,选择相信领导的饼呢?
首先,人的本性决定了人总是更愿意信任别人。心理学家玛丽亚·康妮科娃(Maria Konnikova)是研究欺诈方面的专家,她在自己的书《我们为什么会受骗》(The Confidence Game)里写道:
人类天生就倾向于轻易相信别人,这就是那些行骗高手可以把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原因。
其次,本质上被画饼的一方内心是不想承认自己正处于弱势地位的,他不愿意面对自己是被选择或者即将被放弃的那个人,所以会通过将对方的行为不断合理化来让自己好受,主动接受被美化的结果。
这在两性关系中也很常见。通常双方发生矛盾的时候,受伤害的一方会不断将对方对自己的种种伤害行为进行合理化,认为对方一定有自己的苦衷。我收到过一个留言,他介入了一段婚姻关系,一开始是无意的,他自己并不知道,对方也没有坦白自己的婚姻状况。后来他发现了蛛丝马迹,对方在公众平台晒了自己和另一半的合影。两个人摊牌后,对方看似真诚地表示:“我和我的另一半已经没有感情了,正处于分居状态,只是因为财产交割问题比较复杂,所以暂时没有办手续。你放心,我肯定会为了你而离婚的。”他选择了相信。但过了一段时间,对方依旧按兵不动,而且仍然在公开场合和自己的另一半出双入对。在这段关系中,画饼的一方正是拿捏住了他希望跟自己建立一段长久关系的心理,于是给出了非常不切实际的承诺,而他依旧深陷其中,只会以“财产问题还没处理好”来将对方的婚内出轨行为进行合理化,进行自我安慰。
画饼者拿捏住你期待的那个被美化的结果,抓准这点,就获取了制作这张饼的原料。因为你渴望升职加薪,追求光明的前途,也希望能在工作中快速成长;因为你希望恋爱关系能修成正果,哪怕知道这些目标或结果是畸形状态,可因为那是你非常想要的未来,一旦对方抛出你想象中的美好结果,你就容易被对方的描述吸引,从而进入一个视觉盲区,并对里面的问题视而不见,还会不顾一切地马上为此买单。
所有会被空谈打动的人,基本上都是因为对美好未来有预期,但是对现实认知有盲区。
人在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有可能被一些空谈或者画饼所困,就如案例中的小齐,他的领导综合考虑用人成本、性价比,觉得他这个人可用,但小齐的工作能力、业绩又没好到可以升职加薪的标准,于是领导就用画饼的方式来拖延。情感上也是如此,比如一方想结婚,而另一方不想,但不想结婚的人又因为害怕此刻失去对方而不断给对方自己根本无法兑现的承诺,以维持彼此的恋爱关系。很多人置身“画饼大师”的感情陷阱而不自知,为了对方许诺的空头支票,付出自己的时间、感情、金钱,然后在甜言蜜语中失去基本的判断力,总是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等待支票兑付的那一天,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如果你正在一段关系里被忽悠,那么,你要先建立直面“画饼陷阱”的意识:
第一,承认自己在被选择的梯队里绝对是非首选的;
第二,别先抱怨,看清自己所处的真实位置,别笃定自己确实还不错,也别相信别人确实有困难。
如果只是作为一个故事来听,你可能会觉得非常荒谬:这些骗子真是漏洞百出,稍微留点儿心就能揭穿他。但不得不承认,那些能成功吸引人的空谈或大饼,都精准命中了大家最想要的东西,很多人面对这个“诱饵”时就失去了应有的冷静和清醒。所以,当你特别渴望某个东西而它忽然出现,甚至是以完美的姿态出现的时候,你都应格外警惕。
设置好一个出口
我有个朋友,每次谈恋爱都特别投入,但只要对方向她借钱,她就立刻分手,因为钱对她来说很重要,都是辛苦赚来的,必然非常在意。所以,借钱这件事情反而成了警钟。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在投入一段关系前根本没有设置好出口,相处时总是无底线地退让,所以特别容易被另一半欺骗、被“PUA”(精神控制)。
通透时刻
“迄今为止,我调查过的每起神秘事件都无非是有人受了蒙骗,或者太渴望去相信的结果。
畏难是一种“人之常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