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东西总归要得有一个标题,左右想不出就索性胡乱写了这个。
话说现在写东西对标题的要求是不是也越来越高,甚至超过了内容本身。过往的标题的拟定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通过标题读者大概能知道你要讲什么,是出于效率的考量。现在的标题的好坏一个基础的指标则是是否足够吸睛,跟内容有几毛钱关系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吸引几个人点开,出于点击率的考量。
以前写东西的时候喜欢用诗词或者佛经里的句子做标题,最不济也要抖搂几个专业术语学术词汇,不如此不能显深刻,不能显逼格。时过境迁,再往回看旧年的蹩脚文字,满是酸臭,不知所云,连自己也读得不那么明白。
20:00的解放碑很多年前网络上有一个段子,说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古诗文,学习传统文化。当有一天在大西北茫茫沙漠旅行,落日余晖映照着西天,霞光万丈,你惊觉世间竟有如此美丽的景致。你说的应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不是“卧槽,太特么好看了!”。
这里面有古典文学的高贵感,很多人都这样觉得,演讲也好,文章也罢,没有几句古诗词做点缀,会觉得拿不出手。倘或一个人妙语连珠,连篇论语孟子,李白杜甫,估计都会天然的觉得这个人很有内涵,很会说吧?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如我一般年纪大学业已毕业的成年人去读古代诸如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幼学琼林一类启蒙读物,能完全懂的寥寥。既然大家都不懂,你掉这一句书袋除了能让人感觉你在装X以外,感觉也很难起到更多的作用了。当然,你可能会说,正是因为都听不懂才有讲的意义啊!
毕竟现在这个世界,装X是社交刚需,好像不稍微装一装,便不敢出来示人了,也发不了朋友圈儿。说话也好,发朋友圈儿也好,最后的目的也不过是传情达意,诘屈聱牙似老学究,别人听得是恍恍惚惚,传不了情,达不得意,这一番表达便也失去了意义。好好的不说人话,还以为是文艺。
看起来隐隐有嘲笑文艺青年的苗头,如果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对了!
弗里德里希《海边的修道士》几年前有一篇文章《世道变坏,从嘲笑文艺青年开始》,主体内容基本上都忘了。刻意去网上搜了一下,以这个为标题的文章太多了。一帮所谓的文艺青年连标题都不会取,那也当真应该嘲笑嘲笑了。
记得蒋方舟曾经说,文艺青年这样一个群体至少不应该被反对的,因为它是整个社会相对比较安全的群体,人畜无害,所以至少我们应该保留他们存在的空间。其实,人畜无害相对应的就是,面对问题他们没有任何的解决力,或者说解决力不足。
梁文道曾经有一个讲法“伪文青的媚俗”,他把文青分成了真与伪,而伪文青的一个很直接的判断标准就是“喜欢谈鄙视链”,心想莫不是还真有人能脱掉鄙视链?那这世间真文青实在是少之又少了,哪来的真伪之分呢?不过坦白讲,不太明白一众的“文青”为什么把道长视为文青领袖。“媚俗”这个词儿吧,我也讲不清楚。一种对于存在的全盘认同的美学理想是一个否认大便的世界,是一个人人假装大便并不存在的世界,这种美学理想称之为媚俗。将人类存在本质上无法接受的一切事物都排除在它的视野之外。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谁又不是一个伪文青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