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挑了一本书翻阅。一个叫祥见知生的日本人写的《日日见器》。事实上这是第二次见到这本书了。之前只读了网上挑选器皿的篇章。作者讲,相比网购,很多人会乘着各式交通工具,甚至来回路上花6、7小时,只为亲手挑选到称心如意的器皿。
今日得闲,可以慢读书中的文字和图片。
读到“粉引和白瓷”这篇,心生欢喜。
白色的器皿,对于东方人来说是非常讨好的颜色,这应该和中国人的审美基底源自于和田玉这样温润洁白的天然美物有关。在新石器时代的玉器留存数量之多,就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是多么喜欢洁白无暇、莹翠润泽并且能够经受时间考验的介质,尽管玉器之前我们就学会了制作石器、陶器、铜器、铁器……
第二,白色宁静而深邃,看似无,看似包含宇宙万物,可以吸收万物、幻化万物,任何光可以得到本色折射。这种文化特质和中国人的儒释道文化是有契合点的,所以,这种颜色、这种质地,也是从器到道、物质到心灵、艺术到宗教、时间地点人物到宇宙多维的感官介质。
第三,白色承载着诉说和记忆的特性。
白瓷并非单纯的白,白色的力量在于平淡、包容、折射。对于一个物件来讲,白色使用后都会变色。就像有的人会说不喜欢白色的衣服和球鞋,因为太阳一晒就会变黄。正如作者提到,粉引的优点和缺点都是容易被第一次盛装的食物染色,虽然用淘米水加热处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不过许多人觉得也就没有观察“漏雨”的乐趣了。(漏雨:长期使用后,器皿出现的斑点,被视为时间的凝缩和器皿的独特风韵)
其实,白色有很多种,比如灰白、葱白、月白、珍珠白、象牙白,我也不喜欢白得只剩下雪白的颜色,我觉得“白”应该是符合时间规律、有记忆的、有蜕变的一种颜色。
作者多次讲到:器皿透过使用而茁壮。如果器皿有能力写自传,应该是和主人相遇的那刻起。
对于白色的器皿而言,从匠人手中温热出炉后,到遇见主人、使用若干年,从陪伴手心到滋养唇口,从雪白到强韧,慢慢显现出岁月的光泽,这正是它生命的开始和日渐完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