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奇怪,我们真的从小到大,好像都没能系统的谈论过死亡这件事。它一直被认为是消极的、忌讳的,可是避而不谈有什么用呢,这能够让我们减少对死亡的恐惧吗,还是能够让我们面对亲人离世时不那么手足无措吗?”
前段时间朋友阿芸的爷爷因为感染疫情引起基础病症后突然离世,一家人对这个变故始料不及;
而一向被爷爷宠爱到大的阿芸更是接受不了这个消息,好几天都没有缓过来。
在爷爷的葬礼上,没有人告诉阿芸该怎么做,也没有人顾得上阿芸汹涌的情绪,反而忙碌过来的父母还指责她这么大了却只会哭,不知道去帮忙做点什么,真的很不懂事。
01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其实都与阿芸的所差无几。
所有人教给我们的都是关于生的教育,老师告诉我们说要珍惜生命,爱护自己;长辈告诉我们要尊老爱幼,孝顺自己的亲人;社会告诉我们要救死扶伤,见义勇为。
对于新生命的到来,人们承欢相迎,喜气洋洋;
对于年老生命的逝去,众人皆是静默隐晦地落泪,绝口不愿多提一个那个不吉利的字。
中国人总是避讳谈起生死,仿佛只要提起“死”字,就真的会把死亡招来一样。
而人对未知的事物会怀有好奇和恐惧,你只有说的多了,对它了解多了,才能降低它给你带来的恐惧感。
就像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常任理事路桂军所言:“只有对死亡喊得足够多,当死亡来临的那一刻,才可以少一分惶恐,多一分理性。”
02
在2021年11月时,网上有一网友上传了一则视频走红网络。
视频里,网友养了十多年的狗狗离世,而网友的儿子跪在地上崩溃大哭,嘴里还大喊着:“谁发明的死。”
狗狗就如同人类的挚友,陪伴了十多年的小伙伴突然离去,男孩的崩溃哭泣除去是因为和狗狗有深刻的情感外,无过于是死亡带给他的感觉都是黑暗和令人恐慌的。
如果在男孩伤心悲痛时,父母可以站出来安慰他说,“小狗已经完成了陪你长大的使命,现在它有点累了,想换个方式陪伴在你身边,并没有离开你,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有这样的规律,不用太害怕和伤心”,
男孩是否就能更快释怀,以免在心底留下太多对死亡的恐惧呢?
父母总是扛着“为孩子好”的大旗,想为孩子挡去所有的风雨,只希望他们能接受到事物鲜活积极的一面是太理想化的。
你越害怕回避什么,就越容易发生什么。
孩子对死亡教育的需求,远比父母认为的要早。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做过一次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每5个中学生中就有1人曾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而在全国,有13个省约1.5万名学生参与了这次调查。
这个惊人数据让父母心惊胆跳,毕竟他们不明白为何自己尽心尽力让孩子受到保护,他们为何还是对自己的生命如此不看重?
相关专家就这个问题给出过回应,即:在孩子们的精神成长过程中,死亡教育永远都是缺席的,即便总在灌输给他们珍爱生命的观念,但实则孩子根本不懂得生命的真谛。
03
近三年受疫情的影响,死亡教育再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虽然现在新冠病毒的致死率只有0.03%,但如果真的落到个人身上,那就是100%。
所以,死亡教育仍旧是人一生中的必修课程。
我们不知道它何时会降临,也不知道明天会不会发生什么意外,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对它加深了解,放下恐惧,去做好准备。
《阿甘正传》中阿甘的母亲在去世前对阿甘说:“你不用害怕,宝贝,死亡只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们注定要面对的。”
我们讴歌生命,也要正视死亡。
去敢于谈论死亡,也不过是为了能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