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其实是生活的富足感
前两天,和一个编辑朋友聊天,他无意间说,我觉得你很有钱。
我一脸欲哭无泪。
回想起来,似乎常有朋友认为,我生活优渥,衣食无忧,担得起“有钱”二字。
承蒙谬赞,我其实只是一个最普通的年轻人,拿着正常的、毕业生的起薪,偶有不夸张的稿费。
错过红利期,虽因《一生欠安》,被贴“新媒体时代最炙手可热的专栏作者”,
但我从自媒体获利,屈指可数。
多是为人打工而已。
我在微博发过一篇文章,《纯文学写作者的生存之路》。
大约是在我人生中最低谷时写就的。
摘一两句分享。
生存在速食文化的时代,逆流而上,大不易。文字变现,善弄文字的人,急着依凭写作,跻身更高的阶层。谁还用文字探索人性?纯文学是理想,理想不是饭。话是话,畅销书,可这本书带给我的总收益,四位数。刚毕业,无收入,半根油条撑一天,还要人前光鲜地签售。空荡荡的大堂,我一个人讲,纯文学的生命。只有肚子里的半根油条,咕噜噜地回应。走出社会,父母的银子,不好伸手索取,又自视才情足以糊口,自是不会继续饭来张口地寄生。时间变得紧迫,广东话讲,揾食艰难。
现在看来,充满戾气,和厌世之度。
种种原因,我跨出社会的第一步,走得艰难而不幸,几乎是“摔”在了起跑线上。
朋友们多多少少也猜到,李梦霁遇着事儿了。
这个“事儿”,估计不小。
磕磕绊绊地成长,跌跌撞撞地过活。
谁没掉过生活的深坑呢?
谁没被社会这只披着羊皮的狼,啃得毛骨无存呢?
那么,为什么我看起来很有钱?
或许是因为,我的生活,有一种富足感。
大学教会我:投资“体验”
上大学时,师姐说我看起来“像无忧无虑的小孩”。
她看到我背包旅行,去四季如春,去冰天雪地,去荒郊野岭,去繁华广厦。
她看不到,我也做许多兼职。
家境不差,但想实现更多。
想趁年轻、趁有闲,去看世界,自然需要付出更多。
周末6点起床,去辅导机构做英语老师;
勤勤恳恳地在银行柜台实习;
努力拿奖学金……
也穷游,也淘宝,也兼职。
“无忧无虑”,是因为心中有方向,脚下有道路,只顾埋头走便好,忧虑何用?
苦大仇深地昭告天下你穷,毫无意义,天不会落馅饼。
如果起一个咪蒙范儿的标题,大概是:“没钱你去挣啊,哭穷有什么用!”
我从不为虚荣心买单。
说来惭愧,活了二十几年,竟无一件奢侈品。
所拥有的货真价实的“物”也不多。
青衫几件,够穿够换,首饰零星,偶尔装点。
在我的账单里,有形的“物”不多,无形的“体验”却很多。
我钟情旅行,几乎用尽了大半积蓄。
在沙漠,看一头将醒未醒的骆驼,在森林,呼吸浅浅的松香,在草地上,打一个不为人知的小盹,在海滩,写下一个暗恋的男孩的名字。
我更乐意用买名牌衣服的钱,去住一晚好酒店。
把买包的钱,拿去吃一顿赏心悦目的晚餐。
或许这些,在旁人看来,都不如穿一件香奈儿,显得更富足,更高端,更有品,
但它们让我积累更多对生活的情感,而不仅是对人民币的情感。
还有那些在旅途中遇见的趣事和好友,无法明码标价,却装进一个人的气质里,久久沉淀。
正是这些“体验”,让我愉悦、轻松、自由,因为记忆和感动,更爱这个薄情的人间。
当你习惯了为“体验”花钱,就掌握了通往富足的钥匙。
这时你的富足,不只是经济,更是心态。
职场教会我:拒绝“透支”
初入职场,大约许多人和我一样,第一件事是办信用卡。
脱离了朝不保夕的学生时代,拥有稳定的经济来源,“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营销太动人,自然投身信用卡大军。
刚上市的苹果手机,轻轻一刷就能入手,往后每月不过还个零头,诱惑难抵。
我也曾是招商银行信用卡VIP用户,习惯透支,习惯借用。
大到交付半年期的房租、出国旅行、买车,
小到聚餐、买书、剪发,悉数刷卡。
总以为,现有资金用于理财,还能多挣一个月利息。
可是最终,因为信用卡消费实在方便,难免超支透支,到了下月,所有入账竟都用来还款。
再下月,同上。
彻底陷入恶性循环,沦为“月光族”。
这种“借用”思维极易导致贫穷,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花了多少。
恰好此时,我看到一篇关于“稀缺心态”的报道。
行为经济学大拿、哈佛大学教授塞德希尔•穆来纳森,用大半辈子,研究“穷人和贫穷的本质”。
提出关于“稀缺心态”的概念。
稀缺心态有三种表现:
一是忽略长期投资,只顾眼前行乐,忽视“教育、健身、读书”等长线回报的项目;
二是透支未来,不停借贷,直到超出预期、超出能力边界;
三是消耗带宽,因为“稀缺心态”,担忧和焦虑占据了大量时间和心思,无法享受生活。
这篇文章末尾写道:
“当我们被稀缺心态俘获,就无法专注于发展。”
“正如一个饥肠辘辘的人,不会想着如何享受生活,只想快去找东西吃。”
当头棒喝,醍醐灌顶。
从此以后,我及时扭转恶习,停用了信用卡,养成记账的习惯,渐渐摆脱月光。
对自己持有资产门清,对每笔出账入账了如指掌。
生活自然有一种通透的富足感。
只做力所能及的事,只买买得起的东西。
不攀比,不虚荣,不透支,不借用。
避免掉入“挣得不少,但花得太多”的诱惑陷阱。
同时,我开始用一部分钱来学雅思,学瑜伽,短期之内或许难见成效,但经年累月,必将受益匪浅。
这些长线投资,让生活有了节奏与期待,就不止眼前的焦虑和苟且。
把人生展成一幅长卷,与生活贴得更紧,自在而深情地,过日子。
这个世界,会善待拥有富足感的人
当然,这篇文章并不致力于教会读者“怎样看起来有钱”。
我们根本不必追求“看起来有钱”的状态,不必打肿脸充胖子地装模作样。
学会这三招:
在有钱的日子里,投资“体验”,投资“成长”;
在没钱的日子里,不作无谓的抱怨,勤勤恳恳去挣;
在日复一日的流年里,不攀比,不自毁,脚踏实地,走好眼前的路。
做到这些,你会呈现出一种由内而外的富足感。
当我走过低谷和乖张,褪去戾气,把生活交付给平淡的拼搏,专注的感动,窸窣的情意时,所有好运,不期而至。
我发现,其实我的小日子,真的还不错。
当你对外呈现的,不再是张牙舞爪、焦头烂额、急功近利,
这个世间自会好好待你。
信我。
·李梦霁·
90后,背包客,作家,公益人
香港中文大学硕士,2016年度中国影响力作家
已出版畅销书《一生欠安》
微博@李梦霁,微信公众号:李梦霁(limengji062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