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给家里打电话,家里正为了弟弟的成绩而忧心,弟弟初二,正是贪玩的年纪,十二三岁的少年好动活泼,耐不住学习的枯躁无味,一放学就如同出笼的鸟,疯玩不已,作业什么的也是草草了事。这样敷衍的态度自然带来了恶劣的后果,弟弟的成绩直线下滑,眼看着快排到倒数了,爸妈狠狠心,终于下决心加强了管制。这样的高压政策下,其他学科倒是进步很快,只是这语文,始终在及格线挣扎。
“你弟弟语文成绩要是有你那么好就好了,你从小语文就好,从来不用我操心。”说着,妈妈又长长的叹了口气。 “要不给他报个语文培训班吧,语文成绩这么差,将来中考可怎么办。话说你学语文的方法,也多教教你弟弟啊。”
又是这个问题,想起高中时候,也有很多同学向我请教学好语文的方法。今天又谈到这个问题,那么我就顺势来说说我的看法。老实说,学好语文真的没什么方法,我从来不去记那些公式模板,也几乎不做练习题,如果非要说我为语文做了什么努力,大概也就是背诵了要考的古诗词。除此之外,其他全靠自由发挥。同学们或许也觉得我是不愿意分享诀窍,觉得我傲气。但事实如此,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学语文这件事,刚好我心里也憋了很多话,索性一吐为快。
在我看来,学好语文不光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素养。所以我特别反感那些所谓的答题模板,写作模板,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在我心里,语文是活的,文字是活的,都是灵动的具有生命力的东西。正如文字是自由的,语文延伸过来就是文学,文学是自由的,自然语文也是自由的,如果非要用那么多条条框框去束缚它,怎么能感受到它的美呢。
说到学语文,无非就是阅读与写作这两块。而这两样,说易不易,说难也不难。就拿阅读来说,其实阅读无所谓经典名著,不一定非要追着那些大家都追捧的书去读,只要能打动自己的都可以看看。阅读也不拘哪一类书,天文地理,古典玄幻,科学自然,人文史书,万象罗列,总有最能吸引自己的。记得我小的时候,特别爱到书店里去找书看,每每买了新书就迫不及待的要看完,有时候怕耽误看书连饭也不吃,可没少挨妈妈的骂。老家在镇上,农村都睡的早,有时候熄灯了,我想着书没看完连觉也睡不踏实,大冬天的从被窝里爬起来打开小台灯,借着那朦胧的灯光把书看完,才心满意足的爬上床睡觉。那是很小的年纪,看的书大多是一些古代神话或者格林童话之类的,文字偏少,图画居多,最能引起小孩子的兴趣。大概我对阅读的兴趣就是从那时候培养起来的。
后来上初中了,举家搬到城市定居,我所能接触到的书就更多了。学校对面有很多书店,我几乎每天都要去逛逛,看看书。而且从那时候我开始接触电子书,最夸张的时候我有一张内存卡,里面下了三四百本书,每天晚上躲在被窝里用手机看书,常常凌晨一两点了还没有困意。可惜后来那张卡被我弄不见了,我还为此心痛了好久。初一初二那会儿正是爱幻想的年纪,看的书也不是什么名著,我也曾经心血来潮买过几本诸如呼啸山庄之类的书,后来发现完全看不懂,果断放弃。那会儿看的书大多是被家长们视为不正经的小说,少女们爱看的霸道总裁文,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还有以南派三叔为首的盗墓笔记之类的小说,以及穿越宫斗之类的,我记得有段时间我还疯狂的追过唐家三少的斗罗大陆和江南的龙族。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初二下期,我偶然看到同桌的一本杂志,精致的封面一下子就牢牢的吸引了我的目光,那是一本古言杂志——飞魔幻,我到现在仍然清楚的记得我看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古言,青梅落尽樱桃熟,看到这个名字的第一眼,除了惊艳还是惊艳,我从来不知道原来小说的名字还可以这样美,简直是美到窒息,而它的内容也果然没让我失望,细腻的文笔,诗词的美感,闻说笔端有风月大概说的就是它了吧。这篇文章是彻头彻尾的悲剧,硬生生把我看哭了,当时恍惚了好几天都没缓过来,可想而知它对我的影响有多么深。也正是因为这篇文我迷上了这本杂志,从初二开始,现在大二了依然没有跳出坑,就算是在老师家长监控最严格的高三,我都没有舍得放弃它。在接触这本杂志之前,我看的小说风格都是偏喜剧的,就算中间有虐心情节最后也都是圆满的结局。我曾经以为喜剧最是动人不过,却不知悲剧竟然如此惊心动魄。
一切都从我迷上了这本杂志后开始变了。它细腻的文笔和动人的言辞瞬间让我意识到以往我读的那些网络言情小说有多么的渣,当然我这里并没有攻击网文的意思。我开始摒弃那些粗制滥造毫无新意的网络小说,转向于更为精致典雅而更有深意的文章。我不得不说这本杂志对我的影响真的非常深,由于里面牵涉到很多古代神话以及历史文化之类的知识,我又开始接触文史类的书籍,并且对这类书籍的兴趣一发不可收。而这本杂志也让我疯狂的迷上了悲剧,有段时间迷恋悲剧青春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和独木舟的《深海里的星星》,看完我心中只有两个字,极悲,这两本书我到现在为止不敢看第二遍。与此同时,我开始意识到不是所有的小说都是在描述爱情,它应该有更广阔的范畴,比如友情,比如有关人生的哲理,于是我开始看思想上更高境界一点的书,比如《浮云半书》《芥子》《浮生物语》《哑舍》…这类风格的书,时至今日我依然很喜欢。
不得不说,初中真的是我阅读的巅峰时期,无论是从书的范围广度来说还是从看书的数量来说,虽然绝大多数书都是老师和家长眼中不正经的书。但我始终认为,初中这段时间的阅读经历将使我受益终生,它不仅让我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学会了如何从我的眼光来衡量一本书是否是好书,从而节省了我的时间。那些在家长老师眼里看起来毫无用处的小说,其实教会了我许多知识,很多写作和鉴赏技巧以及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相对冷门的一些文学知识,我都是从这些书上学来的。这么多不同风格的书大大拓宽了我的知识面,并且锻炼了我的想象力。可以这么说,虽然我没到达读万卷书这么夸张的地步,但比起大多数同龄人,我的阅读量还是要超出太多,这恰恰为我高中的语文学习打下了基础。
高中时期我依然保持着阅读的习惯,高一高二经常会去学校对面的书店看书,就算不买也要看看,假期也不例外,到了高三,压力大,学业重,也依然保持着每周至少去两次书店的习惯。到了高中时期,阅读的习惯和偏好基本已经定型了。这个时候的我对于书的选择更为成熟,更偏向于选择一些文史哲学类的书,以前虽然也看,但都是看的白话文版,通俗易懂之余却也失了原版的韵味,这时期就直接读古文版的了。这时期看的书有《史记》《人间词话》《山海经》等,《百家讲坛》《明朝那些事儿》我也特别喜欢,这个时期知识的储备量也差不多了,开始真正接触名著了,古今中外的都有所涉及,这时候才真正领略到经典的魅力。
上大学之后,风格又有所改变,目前看过的书有《白夜行》《解忧杂货店》《嫌疑人X的献身》等等,东野圭吾的书我特别特别喜欢,文笔老辣狠练,文字极简却又极真,每一笔都恰到好处,你永远不知道故事的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总而言之,看起来特别过瘾。还有一些比如说《追风筝的人》《平凡的世界》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而言之,到了大学,对事物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对人生与人性的思考都会更上一个层次,而且能以更包容的态度去看待不同的事物,这时候看的书,无论是从思想的深度还是从切入的角度,都能给人带来更为震撼的体验。阅读其实是一个不断发掘的过程,越深入就越着迷。
说了这么多,话题都有点跑偏了。其实总结我以上说的,概括起来就一句话:要想养成阅读的好习惯,真正爱上阅读,首先一定得要引起对阅读的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点放在阅读身上同样适用。我妈妈就是犯了这样一个错误,她试图逼着我弟弟看他根本就看不懂的各种名著,当阅读变成一件痛苦的事情,弟弟对于阅读的厌恶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其次,什么年纪读什么样的书。这点很好理解,你不能要求一个才上小学的孩子能看懂战争与和平这样的书,相比起那些经典名著,她可能对哪吒闹海更感兴趣。
所谓厚积薄发,有了大量的阅读做基础,写作自然手到擒来。就好像盖房子一样,地基打好了还怕房子不牢靠吗。写作一开始其实是个模仿的过程,读过的书就是最好的范本,写着写着文笔熟练了,形成了自己的写作风格,这时候的写作就偏向成熟了。据我了解,我身边文笔好的,有点小才华的朋友,包括我自己,阅读量都是非常丰富的。写作与阅读是相辅相成的,要想真正学好语文,这两者缺一不可。
都说语文是百科之母,灵活多变,让人抓不着头脑。但在我看来,这正是语文的魅力之所在,它不像数理化那样逻辑分明,有公式可套,也不像英语那样,多练多背多听就能考好。它是灵动的,自由的,爱它的爱之入骨,甘之如饴,憎它的避之不及,谈之色变。我始终认为,语文的魅力并不局限于它本身,透过语文这个小窗口,窥见文学以及万事万物的大世界才是我为之痴迷的根源之所在。
希望这篇文章能给那些正为语文所困的人带来一点启发,如此便足以慰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