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随笔诗诗心中国诗词大会
诗评 | 《晚秋的晚/黑泥》

诗评 | 《晚秋的晚/黑泥》

作者: 蒲小英 | 来源:发表于2018-09-28 10:43 被阅读3次
    文/蒲小英

    《晚秋的晚》
    作者:黑泥

    草木身体里的小马达
    放弃轰鸣
    小雪大雪正在赶往南方的路上
    趁此时,黄叶尽情地
    下着金色雨

    村庄如一座停摆的老钟,蹲在
    夕阳的灰烬里
    田野一次又一次,舒展
    黯淡空旷的羽翼

    走在寒冷的晚风中
    雁鸣成群结队漫过头顶
    身边河流的琴弦,又瘦了一圈
    清澈的旋律,低于泥土
    低于晚秋的黄昏

    唯有蟋蟀的鸣唱,似炊烟
    一再升起
    它们的歌声,牵来
    一座宁静霜花的星空

    标题是浓缩的主旨。未读诗前,先品诗题四字——“晚秋的晚”,猜想大概是一首写景诗,但别致之处在于作者要表现的不是具体的物象,而是一个抽象概念——晚。晚秋的晚到底是怎样的晚?诗人将如何用语言表现抽象?好的标题是好诗成其为好诗的一个重要环节。

    纵观全诗,共分四节。五、四、五、四行排列,体现诗人对现代诗既自由又自有规范的形式要求。第一节着眼秋季最有代表性的自然事物:草木,黄叶。草木是从春到夏都充满生机,蓬勃盎然的,那时的它们就像身体里放着小马达,生命力是旺盛的;而晚秋的草木已如人之暮年,垂垂老矣。“放弃”,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无奈,悲哀之感于全诗的前两句已跃然纸上,统照全篇。“小雪大雪”的节气步伐已要深入南方,冬近了,秋已然奄奄一息,第三句点题。而晚秋的黄叶,也加快了凋零的速度,落得尽情,落得甘心,“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秋除了萧瑟,似乎隐约冒出一些遥远的希望,金色的。这一节中诗人在比喻,比拟两种手法中自由转换,形象可感。

    第二节将视角由近放远,全景式描绘“村庄”和“田野”。村庄——停摆的老钟,夕阳——灰烬,是历史的沧桑感和陈旧感,“蹲”又将村庄拟人化,低矮,稳静,停滞。这夕阳快要燃尽了的村庄,似乎是鲁迅阔别二十年,物是人非的故乡,抑或是贬谪的落魄诗人近乡情怯的故乡!无论怎样,村庄,故乡,是萦绕在每一个晚归的游子心头的一份沉甸甸的念想。“田野”像欲飞不起的鸟,“黯淡”,“空旷”从色调和意境上点题,晚秋之晚深入人心。

    第三节诗人现身,即“走”的动作主体。一句“寒冷的晚风”,此时的晚,不仅是晚秋之晚,亦是夜晚之晚,更加深寒意。二到五句写“雁群”、“河流”,雁群是“漫”过头顶的,动词写出雁阵飞翔时的训练有素,整齐划一以及雁之多。大雁是去南方过冬的,暗指季节,点题。秋冬的河流,水位逐渐下降,部分河床裸露,仿佛“又瘦了一圈”,拟人手法似乎可见诗人对河流的心疼和悲悯。中国人之于大江大河的情感,一如孩子之于母亲,“母亲河”一词便是给予江河最高的礼赞。河流昔日的动听的清澈的流淌旋律,在晚秋的天空下也低了下去,近看“低于泥土”,远望“低于黄昏”。一个“低”字,时光的低缓,声音的低沉,心境的低落,尽在其间。

    第四节“唯有”二字领起,另开生面。“蟋蟀”——这萧索世界里的乐观主义者,对生命的歌唱即使微弱,缥缈,像风一吹就散的炊烟,也“一再升起”,不折不扣,不屈不挠!这歌声,带领我们看到“一座宁静霜花的星空”。结句给出希望,即使在这样日趋冷寂的季节,依然会有卑微却顽强的生命对这个世界充满憧憬。主题升华,戛然而止。

    全诗主题鲜明,结构紧凑,句句紧扣“晚秋”之“晚”;意象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晚秋景物,丰富却不凌乱;四节的安排过渡自然,有一定的内在逻辑;表现手法上贯穿全诗的比喻,比拟以及由近及远,动静结合都让诗作充满灵动的诗性。

    2018.09.28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评 | 《晚秋的晚/黑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ymu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