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稀缺》文字稿

《稀缺》文字稿

作者: 太阳花_崔文杰 | 来源:发表于2022-03-16 08:44 被阅读0次

    书友你好,欢迎和我一起多读一本书。

    今天我们要讲《稀缺》这本书。其实,我更想让大家注意的是它的副标题:“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和忙碌的”。只有搞清楚我们为什么陷入贫穷和忙碌,才能找到办法跳出这个怪圈。

    对于一个时间不够用,事情总是做不完的人呢,其他人建议他:你要制定好计划,你要21天养成好习惯啊,你要分清楚重要和紧急,你小学时候借我那5毛钱已经拖30年了。他看起来也尝试改变了,可是他的事情还是永远做不完。

    是他们天生就愚蠢吗?是他们天生就不足么?是他们天生就是这种人么?

    都不是。

    稀缺有一种让人越陷越深的魔力,他们身不由己地陷进去,越是挣扎陷得越深。

    这本书的两位作者,一位是哈佛经济学教授,另一位是普林斯顿的心理学教授,这两位世界顶尖大学的学术大牛告诫我们:真正可怕的不是这些资源的具体稀缺,而是这种持续的觉得自己什么都稀缺,什么都不足,什么都不够心态,这才是真正可怕的事情。我们大大的低估了在“稀缺”俘获我们大脑之后,对我们的影响。

    稀缺绝对不止是表面上资源不足的问题,稀缺会改变我们的整个心理状态和思维模式,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手段干预的话,条件的稀缺会带来心理的缺失,而陷在这个过程中的人是身不由己的。

    那什么是稀缺呢?

    作者是这样定义的:稀缺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受。大家现在闭上眼睛想,你觉得有缺失感的东西,是不是这么个道理,拥有少于需要。所以稀缺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感受,它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就拿这本书的两个作者来说,同样是名校教授,同样进行着许多研究,有差不多的工作量,写差不多的论文,上差不多的课,教差不多的学生,哈佛的塞德希尔教授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许多事延期延期又延期,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可是普林斯顿的埃尔德教授却完全没有这种感觉。他们之间的区别并不是资源的区别,而是行事策略的区别。

    这本书里有这么一句原文“虽然稀缺是无处不在的,但对稀缺的感受却并非如此”。

    “稀缺心态”对人产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现实中的约束,也是一种心态的禁锢。描述这个影响的时候,作者用了“俘获”这个词,稀缺会俘获大脑。

    这其实是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进化出的本能,非洲大草原上食物或者水源的短缺,是致命的,所以我们天生会把注意力全部放在稀缺上。

    这种俘获会到什么程度呢,我们来看一个研究实验:

    科学家招募志愿者,让他们挨饿,以此来研究食物短缺对他们的影响。

    结果令人大吃一惊。他们不仅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食物上,而且连原来的人生规划都动摇了:原来那些看起来高大上的梦想全自暴自弃,有些人已经想去开饭店了,还有些有了进入农业领域的打算,他们丧失了攻克学术挑战的斗志,开始对菜谱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时候给他们放一集《舌尖上的中国》估计一半以上毕业都得来中国。食物一下子就占据了他们的人生观念,成了中心和唯一。

    大家能想到吗?就是挨了两天饿,这帮人连梦想都改变了。

    所以稀缺造成的后果,在某种程度上真的能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这种感觉会侵入我们的大脑,从而影响我们关注的事物,影响我们对选择的权衡,最终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

    这种食物稀缺感对大脑的侵入,相对来说还比较容易察觉,而时间和金钱的稀缺感对思维方式的影响,则更加隐蔽和深刻。让人不由自主的滑入稀缺陷阱。注意在这里我多加了一个词,“陷阱”。既然是陷阱,一定是有诱饵的。动物进入捕猎陷阱,会得到一顿饱餐,代价失去自由和生命。人进入稀缺陷阱会得到什么呢?

    我们会得到“专注红利”。

    当稀缺俘获大脑时,人们会调动全部注意力,以最有效的方式利用自身的资源,只为填补这种稀缺。

    公司做方案、给甲方做设计、大学写毕业论文,前几个月的时间进展缓慢,但是只剩最后一个星期的时候,那人生就像是开了挂,能量和灵感突然暴涨,我们有时候一天就能干完之前一个月的活儿。

    再比如,开会的时候,如果时间充足,大家的话题总是漫无边际,常常脱离会议的主题,但是一旦发现快到饭点、下班点了,人们突然就变得齐心协力起来,企业文化、职业使命感全上来了,关键问题成了焦点话题,其他一切靠边站。会议的后半段总往往会出现很多实质性的进展。

    我们会变得如此高效,是因为“稀缺”会自动将干扰和诱惑等因素推至一旁,让我们做到平时很难做到的事。而这种影响有时候甚至是以毫秒计的。

    就像运动员迷恋兴奋剂短时间内提升体能,提高成绩,我们也迷恋“稀缺”短时间提高我们的效率、创造力、做事意愿,让我们做到平时很难做到的事。

    还有我们的牙膏、洗面奶、卫生纸、工资,最开始的时候用得都很痛快,越往后越节省。月末的时候,看泡面眼睛都是绿的。

    没错!人就是贱贱的,我们就是迷恋在刀锋上起舞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拖延到最后一刻。

    这么来看“稀缺”,还是有好处的呀,我们得到的“专注红利”也让生活顺利进行还充满刺激啊!我们忘了,稀缺还会带来更大的失去。

    首先,专注稀缺会缩小我们的世界,让我们产生“管窥之见”。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这是当年外行人贬损王献之的话,在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子,你看不见豹纹,只能看见豹斑。人们的视野也一样,因为专注稀缺问题而变得狭窄。当你的眼界缩小,然后你的世界缩小,我们的人生就往井底之蛙那个剧情发展了。

    稀缺迫使我们专注紧急的事情,这导致我们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事。

    2005年,美国有个叫亨顿的消防员殉职,你肯定猜不到他是怎么死的。不是因为被火焰烧伤,也不是因为吸入烟雾,更不是房屋倒塌。在赶往火灾现场的路上发生了车祸,忘记系安全带的消防员,被甩了出去。

    书里提到了一个恐怖的数据:在消防员丧生原因中,车祸排名第二位,仅次于心脏病。这些事故中79%的消防员死于没有系上安全带。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时间的稀缺。

    他们不仅要快速地跳上消防车,赶赴现场,还要在抵达现场之前制定消防策略,研究起火建筑的结构,进出现场的路线,计算所需水龙头的数量……一切的一切都要在抵达现场前完成。

    消防员们很擅长在这种稀缺中,用有限的时间做出最合理的规划,可是却忽略了火情之外,同样重要的事:系上安全带!

    除了这类救死扶伤的职业,一般人很少经常面临这中生死攸关的事,但我们也经常为了“灭火”,忽视其他没那么紧急但同样重要的事。

    请大家注意这两个形容词,紧急和重要。这两个词搭配在一起,不同的组合几乎可以用来形容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事情。

    比如为明天的会议赶制ppt是一件紧急的事,为自己的小说梦想练笔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付下个月的房租是紧急的事,花一笔学费去学习一门为改行做准备的课程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

    这时候选择出现了,只有一晚上的时间。

    是给明天的会议赶制一份PPT,还是给自己的小说梦想练笔?我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做PPT。只有一笔钱,是选择付下个月的房租,还是去进修,我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付房租。因为两件事摆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的理性告诉我们,紧急的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这就是稀缺的可怕之处!在资源稀缺的状态下,我们只顾着救火,无限地延迟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因为我们的大脑被稀缺俘获的时候,我们的脑子里根本没有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

    你需要赶PPT的时候,你不会想到自己的小说梦想,你的钱急等着付房租的时候,你也想不到你要去进修。

    这就是稀缺带来的第一个要命的地方,它会形成管窥。

    稀缺除了让我们产生“管窥”之外,还会带来“心智负担”。

    我们经常会说一句话:“我正忙着呢,没有心思管别的。”

    这里的“没有心思”就是“心智负担”,它会让我们的认知、决策、自我控制和执行等各方面的能力全面下降。

    为什么稀缺会带来心智负担呢?因为稀缺会带来“内心的噪声”。

    假设这样一个情景,你现在很疲劳,需要午休30分钟恢复精力。但是我现在告诉你,两个小时后,你要面对500个人进行一场演讲。你算了一下,自己只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准备和排练。

    怎么办,怎么办,排练的时间不够?

    我一会儿紧张怎么办?

    我一会儿忘词怎么办?

    我一会儿笑场了怎么办?

    这些都是我们心中的噪音。

    “时间的稀缺感”会迅速俘获你的大脑,你知道以目前的状态,是没办法好好排练,好好演讲的,你最正确的选择应该是放下演讲的事,开始午休。可是你的大脑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接下来的演讲任务上了,你焦躁难安,根本睡不着。

    我们会受到环境噪声的影响 ,孩子的打闹声,货车经过的声音、汽车的喇叭声,都无法让我们集中注意力。然而,我们内心的噪声,对我们的干扰丝毫不亚于环境的噪声。它迫使我们调动全身的能量去集中注意力,我们的其他能力就受到了抑制,因为稀缺挤占了大部分的心智资源。

    而这还仅仅是稀缺带来的心智负担之一,除了“内心噪声”,伴随稀缺而生的“权衡思维”,也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心智负担。

    怎么理解这个权衡思维呢?比如你手头紧的时候,买东西就会对价格非常敏感。你不断地权衡,哪里买,怎么买,什么时候买,买多少最划算,怎么能用最少的钱买到最多的东西。

    当你时间紧的时候,安排日程表,就要不断地比较优先级,不断地估算所需要地完成时间,想办法用最少的时间,做完更多的事。

    当我们需要考虑的东西很多,脑子会很乱,我们没办法清晰而有秩序地思考,也没办法快速取得进展。

    这个不断权衡的过程,让决策变成一个难题,也就是我们总挂在嘴边的一个词,选择困难症,我们因此产生了决策疲劳。

    你看,稀缺就是那么狡猾!

    我们很容易看到钱不够用,时间不够用,却看不到我们的思维、决策和行为因此受到局限,我们的心智资源被抢占了。

    当我们享受专注带来的效率提升时,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掉进稀缺陷阱的人常见的四种行为模式

    现在我们已经总结出了稀缺的两大代价:“管窥之见”和“心智负担”。这两个词汇比较抽象,所以大家对稀缺的后果可能还没有特别直观的感受。

    所以我们接下来要具体分析掉进稀缺陷阱的人,常见的四种行为模式:借用、杂耍、短视、没有余闲。

    看看各位有没有中招的。

    第一种行为模式:借用,缺少的东西就去借。

    “稀缺”会导致借用行为,这很好理解。但借用是需要利息的,利息会加剧稀缺。

    我有一位因为欠10万卡债而被刑事起诉的朋友,她每个月几张信用卡加起来要支付的利息高达2000多元,对于每个月收入不过万的她来说,这是一笔绝望的负担。

    她还算好的了,是从正规的银行借钱,是因为一系列突发事件的叠加出现,才导致债台高筑。而新闻中、现实中有很多缺钱的人,会借网贷,几千块钱的利息滚雪球一样,几年内滚成了十几万。最后当他再也支撑不住的死后,雪球会吞噬他的人生。

    不止是借钱,借用时间也要支付利息。

    你做不完一个工作,只好借用睡眠的时间,虽然熬夜让你勉强完成了任务,但是第二天精力不济却让你极其低效,那些因为低效多付出的时间,就是你支付的“利息”。

    再比如,你因为更紧急的事没有记笔记,课后重新整理笔记时,你的记忆已经不如刚上完课时清晰,于是你花了更多的时间来做这件事。这里你多花的时间,就是你借用时间所支付的利息。

    你看,向未来借时间,也会让我们陷入“时间债”的不归路。

    讲完了借用,我们再来讲讲稀缺的第二种行为模式:杂耍,“稀缺”会让人陷入疲于奔命的杂耍状态。

    大家都看过杂技吧,抛和接多个球时,你要不停地去接球抛球,如果你漏接了一个,表演就完蛋了。作者用两只手抛接多个球的杂耍,来比喻我们停不下的状态。

    一个因为缺钱而卡债缠身的人,他要想办法支付一个又一个到期的账单,每一个账单都是他的最后通牒。

    而一个事务缠身的人,截止日期就是他们的最后通牒,他们只能先解决最迫近的那个,等解决完最迫近的那个,下一个最后通牒又迫近了,他们就像玩打地鼠的游戏一样,手忙脚乱,停不下来。

    持续接到“最后通牒”,你就会一直处于“杂耍”状态,不断地从一项紧要任务转移到另一项紧急任务中。

    这里有两个要点需要大家注意!

    首先,人在“杂耍”状态下,是永远顾不上那些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比如,陪伴家人、整理和收纳、做定期体检、读书、复盘,因为它们总是可以往后拖。

    重要而不紧急的事,不仅关于时间,也关于金钱。

    在这本《稀缺》里作者讲到有这么一群印度的拾荒者,他们每天的收入还不到1美元,这是一份低投入的工作,除了劳动力之外,唯一的设备就是一辆售价30美元的手推车。

    许多拾荒者都希望省下钱来买一辆属于自己的手推车,这样子租车的钱就能省下来,同时也就意味着,拾荒者会积累下存款,逐渐摆脱赤贫状态。

    但很少有人能存到足够的钱,大部分拾荒者只能每个月花5~10美元去租车,因为他们总有更紧急的费用需要去支付,比如买吃的,或者换掉破了底的鞋子。他们脆弱的财务情况,让他们只能不断地应付生活带来的基本挑战。

    这就是书里讲下来提到的:这些处于杂耍状态的人,经常会用差强人意的临时方案,来解决可以预见到的突发事件。你可能觉得,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没办法这就是生活,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印度有一个村庄有一种特殊的珠宝借贷,用首饰抵押,然后借贷。奇怪的是,当地的村民,宁愿选择当地珠宝借贷的放贷人高达70%利率的贷款,也不愿意选择银行年利率为13%的贷款。

    村民是这样说的:只有面临真正的紧要关头,我们才会考虑借贷。可是银行只有工作日和星期六半天开放,而珠宝放贷人就在村民们身边,你可以随时去他们家敲门借钱。

    但是经过了解,那些村民们所谓的紧要关头,排在前两位的是给孩子交学费和购买种子的钱。按理说,他们早就知道什么时候要交孩子的学费,什么时候要购买种子啊,可是他们为什么总要拖到最后关头才借钱?

    并不是因为他们蠢,而是他们被“杂耍状态”支配了,他们不由自主地被最迫近的事情拉着鼻子走,等到他们处理完前面的事,才发现马上就要交学费了,马上就要买种子了。这时只能选择年利率超高的当地珠宝借贷了。

    不止在金钱上,在时间上我们也经常用这种临时修补的解决办法。

    从一开始某一个任务离截止日期还有几周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某个任务的截止日期是哪一天,可是你忙于处理更紧急的事,当你处理完一系列的事情之后,你才意识到你离截止日期只有两天了时,你忽然意识到“死期”将至了,原本需要几周时间才能做好的工作,你只有两天时间,那就只能熬夜应付应付了性地完成,同时你要需要紧急熬夜,以争取更多的时间。

    临时应急,会让我们失去很多选择余地以及优势,当我们处于“杂耍”状态的时候,我们对待计划中的事件时,也会像对待突发事件一样,用差强人意的临时方案来搪塞。

    这就是“杂耍”带来的危害!

    它让我们忽视重要而不紧急的事,也让我们仓促应对各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而这些都会导致进一步的稀缺。

    下面,我们来聊聊第三个行为模式:稀缺导致短视和无力规划未来。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很多人用它来说明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的差别:

    一个富人送给穷人一头牛。穷人满怀希望开始奋斗。可牛要吃草,人要吃饭,日子很难。穷人于是把牛卖了,买了几只羊,吃了一只,剩下的来生小羊。可小羊迟迟没有生下来,日子又艰难了。穷人又把羊卖了,买成鸡。想让鸡生蛋赚钱为生,但是日子并没有改变,最后穷人把鸡也杀了,穷人的理想彻底崩溃了。

    这就是稀缺的后果,它导致短视和无力规划未来,而这又加剧了稀缺。

    这种稀缺不是几句理论就可以解释的,思维没有穷富之分,区别并不在于人,而是他们身处的环境使然。把富人丢到稀缺的处境里,他一样短视和无力规划未来。

    在《我在底层的生活》这本书中,专栏作家芭芭拉为了体验美国底层的生活,隐瞒身份,断绝与过去朋友的往来,拿着1000美元的积蓄开始,她选择了6个地方,做过6份工作。

    最后她发现自己陷入一个困局:

    因为没钱,不得不租住在偏远地方;

    因为住得远,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在路上;

    因为花费大量时间在路上,她用于提升自己和发现更好工作机会的时间越来越少;

    为了支付房租和生活成本,她不得不说服自己承担更多小时工作或者兼职;

    因为被工作占用太多时间,她渐渐成为一个工作机器,无力做任何其它的事情;

    置身事外,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和提升自己,然后有了机会获得收入更高、也更轻松地工作,可是学习是需要条件的,当生活难以为继的时候,学习就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

    时间管理上,也是如此,当你忙得像个陀螺一样的时候,你根本不会停下来想三五年后的事。

    因此,《稀缺》的作者提醒我们:“当我们为了解决眼下的难题而极度专注时,就无法有效地规划未来”。

    除此之外,《稀缺》这本书里有一个特别的概念叫做“余闲”,没有余闲就是稀缺带来的最后一种行为模式。

    什么叫余闲?

    赶过飞机的人知道,为了保险起见,航空公司总是提醒我们最好比登记时间提前两个小时到达机场。提前的这两个小时就称为“余闲”。

    理财入门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得到一条建议:要准备3-6个月的生活费,作为紧急备用金,以备不时之需,平时不能动用这笔钱。这3-6个月的生活费就称为“余闲”。

    “余闲”的作用就是帮我们消化和缓冲突发事件。而陷入稀缺之中的人不会构筑“余闲”,这让他们难以消化突发事件。而没有余闲时犯错,后果会很严重。

    如果你没有留出充足的时间赶飞机,路上又遇上了交通大拥堵,你就会错过班机,等下一班飞机会花去更多的时间,带来更大的时间稀缺。

    道路占用率只有70%的时候,有余闲,就算发生小事故也不至于造成拥堵,但是当占用率到达85%,小事故就会造成大面积拥堵,造成更大的稀缺。

    没有余闲来消化突发状况和突发事件,突发状况和突发事件往往会把人推入更严重的稀缺。可以说余闲是一种缓冲,它可以有效地防止稀缺带来的疼痛。

    以上就是稀缺带来的四种行为模式,当人们掉入稀缺陷阱时,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借用、杂耍、短视和没有余闲,而这些状态会把人推进更深的“稀缺”当中。

    如何摆脱稀缺的死循环?

    上面我们提到的这些稀缺带来的不良影响,如果有某一个点触发了你的共鸣。那其实您就已经走上通往更好人生的路了,当一个问题被当成问题,那么距离解决也就不远了。

    那么究竟该怎么做,我们才能摆脱稀缺的死循环呢?

    书里提出了三个有效的办法:

    第一个办法是构筑余闲;

    第二个办法是节约心智资源;

    第三个办法是在资源充裕阶段,开始努力。

    先来说第一个办法,“构筑余闲”,我们要有意识地构筑余闲。

    面对稀缺,我们总有一种错觉,以为只要再多一点资源就能脱离稀缺。但是如果没有构建余闲的话,即使多了一些资源,也于事无补。

    作者对一群印度小贩进行研究,为什么又是印度呢?因为本书的作者之一赛德希尔,就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印度人,后来随父母移民去了美国。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一点点努力,改变他温暖熟悉却充满苦难的故乡。

    说回到印度的小贩,他们每天清晨需要1000卢比进货,一天可以赚100卢比。但是大部分小贩的1000卢比是借来的,而且每天的利息高达5%,也就是说,他们每天赚的100卢比中,要拿出50卢比支付利息。

    剩下的50卢比除去日常花销,他们可以存下5卢比的小钱,5乘以200等于1000,小贩们最多存200天就不用借钱了,那时他们每天赚的100卢比都能装进自己的口袋,但是,大多数街头小贩却在近十年之间一直处于借债状态。

    你作为旁观者可能会想不明白,为什么小贩不去做明显能把他们拯救出来的事情呢?很多人可能会跳出来说,这是因为小贩的“穷人思维”,他们缺乏长远目光,对未来没有长远规划,他们缺乏自制力,贪图享乐,乱花钱,他们理解不了复利的强大力量。

    然而是这样的吗?

    作者的研究团队决定做一个实验,给小贩们提供一次性的资金补充,让他们逃离稀缺陷阱。然后在随后的一年里进行追踪。

    刚开始的几个月,小贩们并没有重新掉入债务陷阱当中。相反,他们很小心,没有把现金随意花掉,坚持要远离之前的生活方式,他们完全了解借债的代价。

    可是奇怪的是,随后的几个月,小贩们慢慢地、一个又一个地,回到了最初的状态。一年结束之时,他们所有人积累的债务量,和没有得到现金帮助的对照组一样多。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他们还是没有余闲,就算得到资金资助,小贩们每天也只有100卢比的收入,折合人民币才10块钱左右,一旦遇到点意外,比如亲戚结婚要买礼物,按照印度的社会习俗亲戚结婚要购买一件大礼物,或者孩子生病要看病,就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

    怎么办?眼前最轻松的办法是从进货的1000卢比现金里拿出一笔钱来应急,那进货的钱就不够了,于是又开始新一轮的借债,他们又慢慢落回了稀缺陷阱。

    说到这,很多人可能要质疑了,谁不知道要构筑余闲啊,就是资源稀缺,才没有余闲么,你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说什么风凉话!

    书里有一段原文是这样写的“与其总是强调人们不犯错误或改善行为的重要性,还不如转而去对“驾驶舱”进行重新设计和布局。也许书里的这个真实故事能做一个更好的说明。

    圣约翰医疗中心,是美国密苏里州一家提供急诊的医院。这家医院的32间手术室,每年要进行多达3万台手术。

    手术室的使用率高达100%,每当出现需要紧急手术的患者时,医院就不得不将很早以前安排好的手术时间往后推,被推迟手术的医生经常为了一台两个小时,等上好几个小时,甚至有时候要拖到凌晨两点做手术。疲惫让医生护士们的效率更低,一台手术也常常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完成,结果占用手术室的时间更长,然后形成了恶性循环。

    像不像很多人的时间管理?一个新工作插进来,要占用后面工作的时间,一个工作做不完,也只能占用后面工作的时间,后面的工作不断被延后,它们排队等着你空出时间来完成他们。结果原本的时间规划和事务安排,不断作废,不断需要重新安排。

    那手术量超过了手术室的接纳能力,怎么办呢?

    医院管理层请了一个顾问,他给出的方法让人瞠目结舌:医院必须留出一间手术室待用。

    医生们听了都疯了:我们的手术室已经不够用了,他还有拿走我们一间!

    可是结果让人惊讶,空出一间手术室不做手术安排,用来做偶然的计划外的临时紧急手术,看似浪费,但手术安排不再被轻易打乱了,一切开始有条不紊,医院的接诊率提高了,收入也提高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我们需要留出“余闲”来消化计划之外的东西。

    留出来的一间手术室,因为医院总会有计划之外的急诊;留出两个小时的登记时间,因为你可能遇到堵车;预留3-6个月的生活费,因为每个人都可能短暂失业。这些多出来的空间、时间和资源,起到了缓冲的作用,帮助我们免于陷入进一步的稀缺。

    你发现没有?不是说,我有多余的资源,才设置余闲,你越是感到稀缺,越是要构筑余闲。而构建余闲,有时候甚至不需要增加资源。

    对任何一个务实且深谋远虑的人来说,“余闲”是必需品。

    如果说构筑余闲是应对表面上资源的稀缺,第二个办法节约心智资源,就是应对稀缺对心智资源的挤占。

    还记得我们前面讲过的吗,人们只会注意到时间和金钱等资源的稀少,却很少注意到“稀缺”状态导致的“内心噪声”以及“权衡思维”对心智资源的挤占。

    当很多事儿堆在一起,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将时间表排得尽可能排满,好像那就是充实的人生。好像日程不排满,就没尽力似的。

    在自我管理这件事上,进行全局的时间规划这件事本身就会带来很大的心智负担。这时候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把重要的工作变成一个又一个的习惯,我每天需要做的大部分事情是固定不变的,大概什么时间段做也是固定不变的。

    在同其他人协同工作的过程中,也做出他人会正常执行和完成的计划,选择相信他人,甚至可以做一些放权。这样一来,我们就是在掌控工作,而不是被迫工作。这种感觉还说挺爽的。梭罗就讲过一句话,真正的有效率的人,每天不是在工作,而是在处理。

    同样的道理,用在存钱这件事上也一样。

    一个月光族开始存钱,如果要求他们每次消费的时候都去衡量必要性,然后抵御不必需消费的诱惑,这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心智负担。而当他们有限的心智资源被省钱、存钱这件事抓走,就有可能忽略更多重要的事。

    但是如果停用提前消费的信用卡产品,同时设置每个月工资到账后10%自动划入强制储蓄账户,放给人一点权力,就会释放很多心智资源。与其在决定中不断走向失控,适当的放权会让我们活得轻松一点。

    这书里还给我们介绍了几个小秘诀:

    1.“让‘疏忽’=‘默许’”。对那些我门错过的事情,回过头来不要给自己那么多压力,默许他就那样发生了就好。

    2.让警醒出现在你的生活当中。每一次习惯性的浪费心智资源之前,要给自己一个警告!这是不是我应该做的事儿?这事儿值不值得花费时间?用警醒打破长期以来的不良惯性。

    3.在自己的生活中创造节日。比如每周一就是不打游戏节,每周六就是亲子娱乐节,等等,在跟客观的事物和家庭成员的互动中调整自己的生活,别什么都自己顶着。

    总之,只要是节约心智资源的办法,就是逃离稀缺的好办法。

    前面,构筑余闲是临阵磨枪,节约心智资源是亡羊补牢。而最后一个办法:在资源充裕的阶段,就开始努力,却可以从源头扼杀稀缺。

    “稀缺”都是资源充裕之时我们放纵自己的结果,说白了“又懒又馋”是原罪。所以,对“稀缺”的干预,最直接的就是从资源充裕阶段开始。

    作者把“拖延”称为阵发性盲目乐观,实在是太精准了。拖延的时候,我们总觉得时间还够用,因而错误地分配了我们的充裕资源。

    所以啊,你想要摆脱稀缺,治标又治本的方法是,在资源充裕阶段避免浪费。

    如果你想存钱,就在发工资的第一时间去搞定存储。

    如果你想减肥,就从每天多带一双跑鞋开始。

    如果你爱身边的人,就不要总是向他们大吼大叫传递负能量,在他们对你的爱还充裕的时候。

    最后,让我们回到这本书的副标题,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和忙碌的?

    用一句话来概括,其实就是缺钱、缺时间改变了我们的内心状态和思维模式,让我们做出借用、杂耍、短视、没有余闲等等,错误的决策和行为模式,因此变得越来越穷,越来越忙。

    不过,想要摆脱稀缺的困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构筑余闲、节约心智资源、在资源充裕的阶段进行干预,这三个办法可以帮我们逐步摆脱稀缺的漩涡。

    听完这篇解读,你不妨也自查一下,是否出现了掉入稀缺陷阱的人常见的四种行为模式了呢?如果有的话,试试看用三个办法把自己从稀缺陷阱里拉出来吧!

    在转变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包容。我们要包容以前犯过的错,也包容那些调整过程中的不适应。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请首先摆脱“受害者”的思维模式,要负起对生活的责任,当我们开始勇于承担责任,提升的空间就会产生。

    “我们有必要为自己的人生额外再出一份力,无论是重要不紧急的事情,还是从头扼杀稀缺,因为那些东西,是改变人生的希望啊!”

    好了,《稀缺》的解读部分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能帮到各位更好地生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稀缺》文字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youd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