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

作者: 月曦花宸 | 来源:发表于2023-01-02 00:00 被阅读0次

    22闲谈:怎样让谁都觉得和你聊得来?


    请你带着这些问题阅读:

    如果在电梯里碰到自己的领导,你会怎么和他闲聊呢?

    如果同事在饭桌上聊起你不熟悉的话题,怎么回应呢?

    如果在飞机上遇到一个点头之交的客户,你会怎么和他闲聊呢?


    都说人是细胞和血液组成的,但实际上人就像叶子,只要风经过,他就会歌唱。——让·季奥诺

    即兴发言之后,我们来看一类出现频率非常高的场景——在电梯里,茶水间,论坛会议上偶遇上级或者合作伙伴,需要积极互动一下,在这种公开或者半公开的社交场合,我们要怎样和人闲谈呢?

    这其实是在考察我们能不能成为一个会聊天的人。和人闲谈的确只要简单应酬几句,但这几句是什么?要怎么准备呢?这对内向的我来说曾经是个大难题,不会就是不会。好长一段时间里遇到领导、牛人,我都是低头装,没看见把这个场景躲过去。你现在看到的这一节内容,其实是我发了个狠,把闲谈这个任务像搞工程一样公关后的成果。也希望你通过学习其中的技术要领,可以气定神闲地跟别人把天聊下去。

    涟漪式沟通

    首先,我认为闲谈在本质上区别于本书介绍的其他职场沟通模式。我们可以借由两个比喻,把他们区分开来。前文提到的批评、请求帮助、调解矛盾等是打靶式的沟通目标,明确是一个不断聚焦的过程:端起枪、瞄准靶心、扣动扳机、命中十环。

    闲谈则不同,我认为它是一种涟漪式的沟通——没什么特定边界,就好比往湖面扔了个石子,用一个话题带动另一个话题,像水波纹那样一环环扩展开来。

    平常的职场沟通中,我们都知道自己最终想得到什么,自己的方案应该如何推进。沟通过程虽然艰难,但是可以被拆解为几个子任务,通过充分准备各个击破。而闲谈时,只是在几个不同的话题之间跳跃,完全没有目标感可言。遇到这类场景,习惯于打靶的我们反倒不知道该如何表现自己了。

    我们首先要厘清一点认识:闲谈看起来温和而发散,但他并不是没有目标的沟通,闲谈是闲聊天,可不是聊闲天。

    著名的表演导师刘天池告诉我:“好的演员和不好的演员区别在哪?不取决于你好看不好看条件好不好,甚至都不取决于你敬业不敬业,而是你有没有最高任务,你能不能理解最高任务,你有没有最高任务的意识?”闲谈的最高任务只有一个:优化双方关系。比如关系的建立,深化,修复等等。我们可以通过闲谈,让自己和沟通对象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好。

    明确这一点以后,我们来看闲谈的沟通公式,它由两个动作组成:

    闲谈=传递尊重+传递价值

    关于传递尊重,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说过的一段话特别能诠释这个问题。她这样评价自己的两任首相:

    如果你跟我的第一任首相交谈,你会觉得这个人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要是你跟第二任首相交谈,你会觉得我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

    这两任首相都是特别出色的政治家。而第二任首相的沟通水平显然要比第一任高明。因为它能让沟通对象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对方会因此而更加信任他和爱戴他。

    当然,仅仅这么做还不够假设,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很差,也没有有趣的见闻,哪怕他追着你说你是他最重要的人,你也不愿意和他推进关系。

    社交关系从来都是相互的。闲谈除了传递尊重,还应该向对方传递自己的价值。因为我们自己有分量,所以才能让我们向别人传递的价值同样有分量。

    动作一,传递尊重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模拟场景来看,如何通过闲谈传递尊重。假设你在等电梯时,刚好遇到了你们公司的业务大咖,你很尊敬他,想和她交个朋友,应该怎样开启一次闲谈呢?打声招呼只需要十秒钟,但等电梯可能要花费三分钟,剩下的2分50秒应该说点什么呢?

    方法一,上个请教

    最稳妥的方法是上个请教。你想这种业务大咖平时挺趾高气扬的,如果上赶着跟他交朋友,他肯定心想:“我凭什么这么做?”但如果你先抛出一个请教,就可以平稳地把闲谈推进下去。

    你可以这样说:“王老师,最近我有个客户要来北京,我们得招待一下,我也没见过什么世面,有没有好餐厅适合招待客户的?您给我推荐一下?”

    对于业务大咖来说,这个请教让他张口就能跟你说上几句,而你提出来也没什么负担。这就特别符合闲谈的特点:一方面双方都没那么强的目的,一个随口问问,一个随口说说;另一方面,它能起到促进关系的作用。

    这里需要稍作说明的是,一个真正能促进双方关系的请教,其实有不少讲究。比如你请教的问题,必须在对方擅长的领域,这样对方才会有自信心和控制感。你要结合对方的特点,请教一个特定的,明确的,有场景性的问题。

    这就考验你平日里的观察能力了。是不是可以察觉到对方和你之间的差异,对方和其他人之间的差异等等,哪怕遇到没那么熟悉的人,你也要留意他的特点。

    举个例子,如果沟通对象身上有明显的健身痕迹,你就可以请教他平日里锻炼的方式,他如果真锻炼,肯定非常乐于分享,而如果他不锻炼,因为你变相夸了他身材好,他也会很开心,这样的请教左右都不吃亏。

    但如果是对方不擅长的领域,就可能出现一个请教抛出来后,对方半天不吭声,或者一时间回答不完的情况,假如你在电梯里追着人家问:“您看霍布斯的书吗?”这就是故意给对方难堪了。

    请教是一种万能的沟通方法,它不仅可以传递尊重,还能让你切实地有所收获。苏格拉底就曾经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

    方法二,多给一点

    上了请教以后,对方的话匣子算是打开了,这时候请特别注意,如果你想在沟通过程中保持开放性的交互,就得学会说话时多给一点。

    这首先要求你在向对方请教时,不能抛出封闭式问题。比如:“王老师,我想请客户吃饭,您觉得我请他去全聚德好吗?”对方只能回答好或者不好,做完这个选择题,沟通就此结束。

    多给一点意味着你要为对方提供更多信息抓手。比如这样问:“王老师,我想请客户吃饭,而且想招待的隆重点,您看我去哪家餐厅合适啊?”这不但是一个开放性问题,而且因为有想招待的隆重点这个信息对方的回答可以非常有针对性。

    当然,假如你在闲谈里是回答问题的那一方,也要注意多给一点。比如对方问你请客户吃饭一般在哪儿?你先说:“我一般都在某某地方。”但可以继续问对方:“你客户大概多大年纪啊?”

    对方这时候或许就会接过话茬说:“我的客户特别年轻,是个20多岁的富二代,有什么讲究吗?”那你就可以继续回答:“如果是年轻人,我们公司附近就有一家意大利餐厅,格调挺高,菜品也不错,你带他去那儿吧!”

    可能只是打个水的功夫,你就完成了一次非常有信息量的沟通。事实上,闲谈追求的就是这种开放性的交互。通过多给一点的方式,对方会感受到你的尊重和善意,你们也会因此变得亲近。

    方法三,深度破冰

    如果只是坐电梯等咖啡时的闲谈,掌握前面两个技巧就足够了,但在很多社交场合里,一顿饭吃两个小时,上个请教、多给一点根本撑不过这么长时间,所以你还要学习如何深度破冰,让双方半生不熟的关系在这两个小时内升温。

    我们在深度破冰环节准备的自我介绍,叫先前版本有升级迭代。除了说明我是谁,我和你有什么关系,还要想想与这个闲谈场景,这些人有特殊关系的事件或者故事。它将成为你投入湖水中的第一粒小石子,可以引发涟漪效应。

    有一次我和博世中国的高管交流,这类社交场合,我们在正式见面前,肯定要准备和对方相关的谈资。比如有的人会说“我买过博世的产品,你们的电器品质很好。”对方听罢当然很高兴,但这还不够。因为深度破冰需要一个能够展现你和对方特殊关系的故事。

    我在见了博世的高管后说了这么一句话:“你们肯定不知道我跟博世有一个特殊交情”。对方表现的非常好奇:“有什么特殊交情,我们怎么不知道?”紧接着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先生追求我的时候送我的第一个礼物,就是博世的酒柜。关键是你们公司的产品品质也太过硬了,这个酒柜非常沉,我那时候住在一个没有电梯的四楼,找了三个搬运工才给扛到家里。
    你说哪有刚开始追一个女孩就给人送酒柜的?我先生后来才告诉我,主要是因为博世酒柜特别结实耐用,这东西送进家里就甭想出来了。这相当于在我家里安了个信号灯,时刻提醒他的存在。现在我们结婚7、8年了,这个酒柜还在我家客厅里。你说我和你们的交情是不是很特殊?

    这其实是一个有趣的用户故事。对方听到博世的产品在我的生命中曾扮演过一个这么重要的角色以后肯定会非常欣慰。而且对方除了我的基本信息,还知道了一些无伤大雅的隐私,比如我结婚了,我老公是个多么有心机的人,他送给我的第一个礼物等等。这其实就是一次升级版的适用于深度破冰的自我介绍。

    当然,这个故事中有不少可以用来发散的线索,对方抓取线索以后就可以接过话茬来说。博世的电器做的到底有多结实,或者他自己的家庭情况等等。只要你在深度破冰时开了个好头,这种涟漪式的谈话就可以无限发散下去了。

    至于我们在社交场合的谈资,其实是可以通过强准备完成的。想象一下,在你的大脑里有好多装了各式谈资的抽屉,遇到养宠物的人,你可以把装有猫猫狗狗谈资的抽屉拉开来取素材;遇到有健身习惯的人,你可以把装有健身餐或者器材谈资的抽屉拉开来取素材。你甚至可以专门腾出一个抽屉,用来装和某个特定的人(比如你的重要合作伙伴,或者你的顶头上司)相关的谈资。那么下次你在电梯间遇到这个人时,就不会尴尬地想退出去了。

    闲谈之所以要强准备,是因为你可以运用这些谈资和对方积极互动。对方可能会意识到,你平时就很关注他,感受自己受到了重视,那你就在这个过程中传递了对他的尊重。

    方法四,管理人设

    我们准备了那么多个抽屉的谈资以后,就可以轻易地开启闲谈。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谈资不仅要和对方的经历相关,还要符合我们本身的人设。

    请注意,我们说管理人设绝对不是自己给自己贴标签的意思,像“我是一名职业女性”“我是一个摇滚女青年”等,这太自恋了。我们绝大多数人要管理的是那些我们不应该谈的东西。

    比如一个全职妈妈可以花很长时间聊孩子,这没任何问题。但如果你希望大家认为你是一名职业女性,那你跟别人交流时,诸如育儿的话题就不宜谈得过多。

    在详谈场景中,最令人反感的不是不说话,或者把天聊死的人,而是夸夸其谈的人。凡事都要掺和两句,其他人就没有发言机会了。这不符合在闲谈时传递尊重的原则。不是有那样一句俏皮话吗?——“无论面对什么话题,无论面对什么对手,我都能在辩论中胜出,大家都知道这一点,聚会时都躲着我,为了表示尊重,他们根本都不邀请我。”

    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将那些不应该谈的话题剔除出去,甚至可以坦率地承认,有些话题我们完全不懂,把它们交由在场的其他人解释。

    因为自己为例,在一些高端活动上,大家开始讨论红酒时,虽然这是一个很热门的闲谈话题,但我会立即举手,光荣地承认:“我一无所知,你们给我点冰啤酒就行。”

    我们不需要证明自己什么都懂,像这样自揭短处,大家不会瞧不起你,反倒觉得你很坦率。所以每次我说自己不懂红酒所有人的反应都是“不行,给她倒上,今天必须重点帮扶,要让她尝出好来”。它同样可以产生涟漪效应,闲谈发散出去。

    更重要的是,当我们明确不谈什么的限定以后,它会反过来增强我们的人设。

    以我自己为例,我是一个创业妇女,引茗品酒,岁月静好的生活本就离我很远。但我强调自己不懂红酒以后,在场所有人都会给我打上劳动妇女的标签,那么如果他们再有那种纯粹享受型的局,肯定不会喊我了,我就可以节省时间。而如果他们想聊公司经营,我创业妇女的形象就会第一时间浮现在他们的脑海里,当然我也非常乐意谈论这个话题。

    所以涟漪效应不仅会在当下产生,还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延展。对于职场中的年轻人来说,很多人可能都想在闲谈的场景中和同事搞好关系,加深自己在领导心中的印象,那么你也要知道自己的人设是什么。比如,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比较合适的人设应该是“初生牛犊,上进好学”。而当你身边的领导同事讨论买房奢侈品这类话题时,你就不应该瞎掺和。事实上,这个限制会反过来增强你好学上进的人设。

    当然,不管你是年轻人还是有阅历的人,都要尽可能避免在闲谈中聊到彼此三观问题,这是一条强边界。观点类的问题特别容易引起争论。比如有人跟你聊在互联网上学习非常不好。对方的某个观点很容易引发你的不满情绪,这个时候你为了捍卫自己的观点,就会跟对方争个脸红脖子粗。

    我们强调闲谈的目标应该是发展双方关系,因为三观不合,吵个架,结下仇家,实在不值得。所以我们要跟这类话题划清界限,能不谈就不谈。而当他在闲谈中无可避免地发生时,你要做的不是据理力争,而是用联谊式的沟通方法上个请教:“那你平时怎么学习呢?也给我推荐推荐。”

    同理,在很多人聚在一块儿闲谈的场景下,因为我们不一定知道在场所有人的背景,很多敏感的话题,比如疾病,宗教信仰,情感隐私,个人经济状况都不是好的谈资。你听到某个八卦在饭桌上大谈特谈,而当事人恰恰就在现场,那你相当于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严重冒犯了对方。

    注意闲谈的边界,不冒犯别人。这也是我们传递尊重的一种。

    动作二,传递价值

    除了传递尊重,我们强调闲谈,还要传递价值,让对方觉得我们说的对他有用。

    当然,有用不是非得在五分钟的聊天里给对方签个大订单,这不现实。只要对方在跟你闲谈时感受好有,收获感就可以了。传递价值的闲谈会让你赢得别人的尊重,那你们的关系就会更长远。

    比如我对沟通对象的价值应该在于我认识很多得到的老师,所以我的朋友跟我闲谈时不可避免的会聊聊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专家高手。他们可以通过我知道,北医三院副主任医师博世宁讲的医学新知;他们也可以通过我问问金融学者香帅关于最新金融政策的解读。在某种程度上,我成了一个社会网络的连接器。

    再比如,小李热衷于看电影,那他可以在闲谈时给大家推荐个片单;小王特别懂吃,他就能帮大家推荐餐厅。我们身上的一些特质,其实可以在闲谈中帮助我们传递价值。这跟上文提到的管理人设密切相关:当你划清边界,你就再告诉大家“你不是什么”的同时让他们知道了“你是什么。”好好挖掘“你是什么”,也就是你能为别人贡献价值的地方,会让你成为一个专家型的社交高手。

    当然,上述介绍的是一对一的闲谈,若是换成一堆人在机场候机的场景,我们就不能冲出来说:“我给你们推荐一个片单,你们要吗?”所以接下来我们要看怎么在一对多的场景里打开话题?向在场所有人传递价值。

    这个时候最好用的方法仍旧是上个请教。你可以像这样问问大家:“我特别爱看电影,但是最近一直挺忙的,大家说说最近都看过哪些什么好电影?”这个提问虽然没有任何信息量,但它可以激起涟漪,让每个人都有话可说。轮到你的时候,你自然可以分享:“我想了一下,给大家推荐部老电影吧,是什么什么什么,但是很好看……”

    这个时候你就在现场所有人面前把你特别懂电影,而且懂小众电影的价值释放出来了。诸如此类的话题还有很多作家,林特特曾给我支过一招:实在没话说了就可以聊“某某年,你在哪里?在做什么?”

    这同样是一个万能话题,任何人都能说上两句。至于某某年具体是哪一年,其实有些讲究,得是大家有共同记忆的一个时间点。比如大家年龄差不多都是80后,你就可以问:“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你在哪里?在干什么?”稍微年长一些的,可以把年份再往前推“香港回归的时候,你在哪里?在干什么?”

    不管在场的人属于什么年龄段,大家都热衷于回忆往昔,你不仅用这个话题开起了一对多的闲聊,还传递了你积极为他人营造环境,营造关系的价值。

    你可以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这样的话题我也结合在一对多场景闲谈的经验,想了下述几个话题供你调用:

    过去一年,你发生最大变化的一个认知是什么?你对什么事的理解变了?为什么?
    过去一年,有什么事你以前从来不做,但是现在开始做了,这个行为是怎么发生的?
    过去一年,你戒掉了什么?
    过去一年,你发生的最大改变是什么?
    最近两个月,你有没有看过什么好书/好展览/好电影?

    当你积累和发起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想想自己的价值在什么地方。当这个问题在人群中转了一圈,重新回到你自己身上时,你能为这件事贡献什么价值?

    如果你从来不看电影,那么当你抛出“最近大家有没有看过什么好电影”的问题后,就只是完成了一次破冰,并没有发挥你在这个领域的价值。相反,如果你是一个电影专家,大家最后从你那里得到了一个非常意外的结果,比如你向他们推荐了几部,他们非常感兴趣的纪录片,这才完整地传递了你的价值。

    上个台阶:如何让自己有辨识度?

    如果你从事的是销售公关这类强社交性的工作,那闲谈对你来说就是一个发生频率很高也很重要的场景。除了撰文介绍的“传递尊重”“传递价值”,你还可以怎样把握它呢?

    这里我还想分享一个秘诀,就是让自己有辨识度,把自己变成闲谈话题的起点。在这个方面,我见过的最厉害的人就是香帅老师,只要是认识香帅的人,肯定都知道她特别喜欢染头发,这成了香帅一个鲜明的特征。

    有一次我们得到高研院组织面试,面试官需要提前加候选人的微信,有一位候选人警惕性很高,担心工作人员是骗子,就问了我们同事一个问题:“请问最近香帅的头发是什么颜色?”

    香帅喜欢染头发这个特征甚至变成了我们同事证明自己是得到员工的证据。对于香帅本人来说,她从来不需要发起一个闲谈,只需要接招。别人和她偶遇时都会忍不住问她:“你这次染的发色好特别,染了多久了?下次你打算染什么颜色?”只是头发这一件事就能聊很久。

    当然,你也可以给自己专门设计一些小特征。比如发型或是胸针,手机壳之类的小配饰,这都可以让我们成为闲谈话题的起点。

    划重点

    1.闲聊天不是聊闲天,这个闲指的是场景,而不是内容。闲谈也有目标,它的目标主要在于关系的建立,维护和深化。

    2.最安全的闲谈方式就是上个请教。保持开放性的交互,也给对方传递尊重。在传递过程中,你要注意管理人设,给自己设定好清晰的边界。不相关或者不懂的话题,尽量不谈;三观类的话题坚决不谈。

    3.除了尊重你,在闲谈中还要传递自己有价值的一面,比较好的方式是让自己成为专家型社交高手。

    脱不花《沟通的方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闲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yrc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