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第二个元素——理解
当你因为一个人而怦然心动,他就不知不觉成了你的一个好奇,你会对他产生兴趣,想去靠近他,了解他,读懂他。你会去他常去的地方,你会读他正在读的书,你想知道他喜欢吃什么,喜欢看什么样的电影,有些什么样的朋友,平时做些什么……你已经瞥见了他令你心动的那一面,喜欢上了这样一个他,而你现在又忍不住想看到更多的他,更全面地了解他和他的一切。
没有真知,哪来真爱?真正的爱,一定源于真正的了解。对一个人了解的深度,就决定了你爱他的深度。有些人,你喜欢他,是因为不了解他,真正了解了,你就不喜欢了——这样的关系只是一种模模糊糊的远观的美感,走近了便是一种伤害;当然,也有些人,你越了解他,就越喜欢他,越为他着迷,你发现他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美好,这带给你意料之外的惊喜,你也更加确信这就是你等待的那个人——这样的过程看起来好像仅仅是你对另一个人的探索与发现,但在这个过程中,你自己的生命与情感也在不知不觉中注入,从一个心怀好奇的旁观者,渐渐变成了一个深情款款的爱慕者。唯有深知,才有深爱。
我们知道,这世上有千千万万种人,所以没有一个适合于所有人的爱的固定模板,对水仙的爱和对仙人掌的爱,可能同样真挚,却需要用截然不同的方法。爱一个人也是一样,只有当你越来越懂他,懂他的天性,懂他的本色,懂他的内心世界,你才会越来越明白,对于这样一个他,这样的一片精神世界,你该如何更恰当地去爱,去关怀,是用水仙的方式,还是仙人掌的方式,还是别的方式。
在你越来越懂他的过程中,其实还有一件事也在发生——你会越来越懂你自己。当你越来越看清什么使你心动,什么是你的心之所爱,你也就越来越明白自己是个怎样的人。你深爱的品质,往往就是你渴望成为的自己。
当你因为越来越懂他而越来越爱他,并且因为越来越爱他而越来越懂你自己,你会发现,你越来越喜欢那个和他在一起的你,越来越喜欢那个心里有他的你,越来越喜欢那个深深地爱着他的你。当你不爱任何人,你的心就是空的,空荡荡的心是那么孤独;当你有了他,有了爱,你的心、你的生命就被充满了,你们的存在填补了各自灵魂的饥饿,于是孤独感就消散了。
平常当我们说到“亲密”这个词的时候,总会联想到一些身体上的亲密——接吻、拥抱、爱抚……其实除了精神之间互知互懂的亲密,哪里还有真正的亲密?身体的亲密终究不能消除两个精神世界之间的墙,而理解是灵魂之间唯一的桥梁,它能沟通两个原本互不相关的存在。当电流与电流接通,会带来驱散黑暗的灯火通明,在光明中,我们能看清一切;而当存在与存在相互连接,它接通的是一个精神的光源,带给我们内在的光明。在这光明里,你看清了——有人懂你,你也懂他,而透过你对他的懂,你更懂你自己了。当一个人被人懂,当一个人自己懂自己,他就不是孤独的。即使他是独自一人,他也不孤独,因为有一个懂他的人、懂他的心在看不到的地方与他相契,与他同在。
真正的爱情怎能没有深刻的理解,怎能缺少心心相印的懂?你若不懂他,你爱的又是谁?
在生活当中,我们看到很多恋人,曾经相识相爱、痴情狂热、山盟海誓、奋不顾身,但是后来却渐行渐远,最后走远了,走散了,人生轨迹从此无交集。可能你会感到疑惑:两个人不是明明很相爱吗,为什么爱着爱着却不爱了?他们不是明明有过一片痴心吗,可是为什么到最后,却也只是各自散去,从此相忘于江湖了呢?由此可见,一片痴情,并不等于一片深情。而长久的爱情,它需要的不只是痴情,还有你发自内心的一片深情。所以古话说“情至痴时方始真”,而不说“情至痴时方是真”。意思就是,真情始于痴情,但并不等同于痴情,这是两码事。痴情只是爱情的起点,却不足以维持长久的爱情。长久的爱情,必须要有痴情,但还需要有一些别的东西,让我们的痴情转化为深情。那这一点别的东西又是什么呢?是什么东西能够使我们从最初的那份怦然心动,从内心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微波荡漾,最终变成生命交织、难舍难分的一片深情呢?
之前说过,人和人之间的喜欢有两类:第一类是,我喜欢你,因为我不了解你,了解之后就不喜欢了;第二类是,我喜欢你,因为我了解你,越懂你,就越爱你。而只有这第二类,才叫深情。所以,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才能够转痴情为深情?正是爱情中的第二个元素——理解。当你懂他之后,依然痴心不减,你的痴情才会变成款款深情。
所以什么叫作深情?你了解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你爱的就是这样一个他;你了解他最真实的样子,你爱这个真实的他。你见过他最美丽的时候,也见过他最糟糕、最丑陋的时候;你见过他最能干、最得意的时候,也见过他最失落、最狼狈的时候。在他最失落、最狼狈的时候,你还是想拥抱他,还是想吻他,这个才叫作深情。你见过他最光明的样子,也见过他最黑暗的样子,当你见到他最黑暗的样子,你还是愿意接受这样一个他,并且去爱他,这个才叫作深情。你真的懂他,懂他是个怎样的人,懂他的好与不好,懂他那些和你不一样的地方,懂他很不完美,但你还是爱这样一个不完美的他,爱他这个真实的不完美的人,这个才是真正的深情。
我们很多时候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那种“爱”,其实跟这个是背道而驰的。你喜欢他,却只是喜欢他光明美丽的一面,当你了解到他黑暗或丑陋的一面,就不喜欢他了,就想放弃他。这不是爱,而是一时情绪化的痴迷,来得快去得也快。这种痴迷不管开始时多么狂热,也很快就会消退,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因为它是无根之木,它需要很多虚假的美好来喂养,它容不下真实。而深情恰恰是指撇去表层的浮华,去爱他的真实。还是那句话,什么叫作深情?撇开美好的一面暂且不谈,你要知道最黑暗的他是什么样,最无力的他是什么样,最狼狈的他是什么样,最坏的他是什么样,然后你再去爱他,爱真实的他。
我有一个朋友,他是个博爱主义者。请你别误会,他说的博爱主义,就是一个人应该爱世界上所有的人,善待世上的众生,对一切生命心存仁慈。有一次我和他聊天的时候,问了他这么一个问题:“你的博爱让你爱世人,爱众生,爱万物;而你的爱情又让你很爱你的女朋友。那么这个博爱和私爱之间的区别到底在哪里?你对世人的爱,和你对你女朋友的爱,有什么样的差别?”当时我们在一个咖啡馆里,他的女朋友也在边上,我顺手指了指他女朋友和咖啡馆里的众人,问他:“你爱他们,和你爱她,有什么不一样?”他转向了他的女朋友,回答说:“我爱他们,因为他们是人;而我爱你,因为你是你。”完美的答案!我爱他们,因为他们是人,我把他们当成“人”来爱——一个人应得的尊重、应得的善待,我给他们;而我爱你,因为你是你——这里面有很深的理解,很深的懂,所以有很深的爱。所以,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能使一片痴心转变成深情款款?一个字——懂;两个字——理解。
这就解释了我们之前的那个问题——两个原本相爱的人,为什么到后来就越走越远了呢?之前是那样浓情密意,为什么在生活中历经世事之后,慢慢就相互不爱了呢?我们可以尝试用这个理论来解释一下。
第一种可能,这两个人之所以相爱,本就是因为不了解,爱的就是对方的表象——你觉得他好看,你看到了他的美丽与光明,于是你爱上了他。然后为什么不爱了呢?因为真实生活中,他并不总是光明美丽的,有一天你看到了他的黑暗,看到了他的丑陋,你就不爱了。因为你爱的是表象,所以表象散去了,你也就不爱了。
还有第二种可能,这两个人刚开始时,确实是互知互懂、相互理解、惺惺相惜的。但是渐渐地,伴随着时间的流逝,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此起彼伏的诱惑和日常生活琐事的消磨,两个人精神世界的成长开始不再同步了。或许他们的生活作息、饮食习惯都是同步的,但精神上却越走越远,距离远到一定程度,就没话说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共同语言”了。当两个人的精神成长开始不同步,一个走得快,一个走得慢,所思所想都不一样,自然就没话可讲了。就算讲了,也是不懂,反倒有可能引来不必要的误会,所以不如不讲。不讲的时间长了,精神上的距离就更大了。慢慢地,吃着同样的饭菜却各做各的梦,居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却我看不懂你,你看不懂我。当两个人互相不懂,还要在一起生活,是很难有热情的,剩下的往往是冷感,凉凉的冷感,成为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
所以,我们说“自爱基于自知”,一个人要真正了解自己,才能学会如何去爱这个真实的自己。同样地,真爱基于真知。一个人要深爱另一个人,就要首先深刻地了解这个人,然后在了解的基础之上,好好地爱这个人。
我看过一部电影叫《21克》,是讲一个大学教授,移植了别人的一颗心脏,等他活过来之后,他发现自己再也不是原来的自己,他不知不觉走上了为他移植心脏的那个人的道路,爱上了那个人深爱的女人。据说有人做过实验,人死去之后,体重会减轻21克,所以有人就说人灵魂的重量是21克。这部电影就是借用了这一说法,把它作为电影的名字。电影追问的其实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当你的身体里面,装了一颗别人的心,你还是你吗?还是说,你已经成了他?
我有一对男女朋友,他们一起看了这部电影。女孩子看电影的时候,经常喜欢身临其境,把自己往情节里套。于是这个女孩就问她的男朋友:“如果有一天,你移植了别人的心脏,那你会爱上别人吗?”她的男朋友回答:“我还是会爱上你的。”女孩就追问:“为什么呢?你都已经过上了别人的生活,为什么还会爱上我呢?”她男朋友说:“因为我的灵魂,会在人群中辨认出你的灵魂。”所以,爱的本质是什么?“我爱你”这句话,其实是在说——我爱你的灵魂。所以当你的肉体老去了,我还是爱你的灵魂。当你有一天变得面目全非了,我还是能在人群中,用我的灵魂辨认出你的灵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