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非暴力沟通-之调整

非暴力沟通-之调整

作者: 刺猬猫 | 来源:发表于2017-04-03 07:32 被阅读5次

           在这个时时刻刻都需要沟通的世界,我们都在学习沟通。在本书四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似乎我都曾经用过;当然,偶尔也是个“评论者”。本人认为想要完全避开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的做些调整。

            一、无心之过。这种情况下最好改正,因为是无心,所以更容易纠正言语。比如:我本人是个比较努力向上的人,看到别人有什么比较好的就“拿来主义”了。但在身边人听起来很容易听成我在“进行比较”,所以适当的调整些更柔软的语言和进一步解释是很有必要的。

           二、情绪之错。不难发现,其实很多时候,在妄作“评论者”与“道德评判”时,大部分是带有一定感情色彩的。要不然是对方在什么方面让你“不爽”了,又或者是极度欣赏,一叶障目的评判就几乎会经常发生。这种情况是最不好改的。在我看来是要善用“归零心态”和“启发回忆”,就是如果是不爽了,要将不爽的对象调整为这件事,而不是这个人身上,表达的意思也一定尽量对事上,到了下一次依然研究的是事。直到足以下结论为止。而情绪化严重时,想要压抑自己的情绪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启发回忆”,在极度欣赏时要记得对方常人的一面,不枉自迷恋。在极度“不爽”时,也要唤起曾经好的记忆,冲淡现在的敌意,情绪把控住了,才能更好的把控住思维与作为。

           三、妄断之殇。“让结论的子弹再飞一会儿”。中国人吵架时总是习惯给个人下个定义:“你们女人怎么都这么无理取闹。”“你总是这样丢三落四。”等等。可在一件缺点上加个“总是”,这是对对方最大的打击,又是最大的暗示。我们谁也不知道另一个独立个体的未来和过去,当然除非电影中的身份更换,也不会有一种同理心让你能彻底的换位思考,所以“没有充分的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四、身份之误。人生中不一样的场景会被赋予不一样的身份。而这种身份有时却会让我们误以为具备了更多的权利。比如会计的审批,目的是为了监管经费开支的合法合规,但很容易误会成审批经费,导致会计的妄自尊大和被审批人的阿谀奉承和回避责任;再比如父母,孩子虽是独立的个体,但作为父母来讲有义务指导为人,但却不能忽视孩子个体的发展方向与喜好,往往也会有那些家长,将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强加于孩子,没有为什么,就因为他们是家长,可以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帜。想逃离身份的误区,便更要了解身份的职责,把控得与失的必然,职责不等于是权利,我们更应将其理解为一种义务,明确范围,准确执行。

           最后,我想说:我们都是善良的孩纸,没有谁会故意的去制造伤口;我们都是上帝的宠儿,赋予了不一样的色彩,每一幅都叫做“最美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非暴力沟通-之调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yun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