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喜欢书写,尤其是对软笔书法尤为欣赏。
以前读书时,并不强调书写的重要性。但生活中周围有不少书法高手,也常常有机会见到书法作品,隶篆草楷行都喜欢。因为学习中使用的都是硬笔,因此许下以后学毛笔字的愿望。
虽然学书法被放在遥远的将来,但对于见到的书法作品还是会仔细观察、揣摩、模仿。记得最清晰的是以前爱看电影,片头片尾的字幕常常是书法字,那时的自己常常以指代笔在口袋中学习模仿。久之,行、草写的有点模样,还懂得在书写过程中求得粗细大小的呼应。字与字的连断也有体会和表现。那个年代,还很少有因为业余爱好拜师学艺这类事,虽然也常常有人看了我的字,夸我写字流畅,如行云流水,但我自己常常不自信。因为都是野路子。
以前做中学老师,行草还能用用,教小学后,楷书成为工作中常用的书写模式,而我的楷书一直不能上台面。怎么看都是我的字,与颜、欧、王相去甚远,羞于课堂范写。下决心认真地练习楷书,断断续续的描红练习,一旦脱离了字帖,又是我自己的字。渐渐我发现是因为我的字间架结构形成了定势,我决定从硬笔书法练习中重新搭建结构,从横竖撇捺点折开始跟着网上的田英章书法帖学习,其间常常看看别人的心得体会。这段时间的书写一是注意结构二是刻意练习笔锋。所以字写得又大又用力,可以用透纸背来形容了,练了一段时间后,字在慢慢脱离“我”的风格,但笔锋显得突兀而刻意,一直没找到解决之道。
之后,看到一个见解说习字得从碑帖中学,本来就喜欢欧阳洵的字,所以选用《九成宫醴泉铭》,模仿间架结构,摸索笔锋,练着练着,渐渐发现碑帖中笔与笔之间粗细变化,于是试着在书写过程中去控制书写力量,中途还有一段时间听说颜体字因颜真卿不仅师从王氏,还潜心研究了碑帖,故字体中粗细变化较欧体更明显,为了习得粗细还特意练了一下《多宝塔碑》,但最终因为喜欢欧体字,练了两三天后就又回来练《九成宫》。最近的练习心得是发现了字不用刻意用轻重走出笔锋,用笔的急徐,与写字时注意粗细笔划变化,笔锋就可以自然出来。还有发现了握笔姿势直接关系到用笔的哪一部分接触纸面来书写,这样更易产生笔划粗细变化和出锋。
这么多的体悟,是每天坚持写,一边学一边想的结果。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容易上手新事物的人,暗自认为是个聪明的人。其实从练字这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知道一件事与明白一件事为什么这样,怎么才能达到那样之间有一大段的路要走,没有喜欢、热爱,难以用心,没有努力坚持,依然只能是知道,而无法做到“达到”目标。每天练习,看着自己的进步,也慢慢明白了时间和坚持和体悟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