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孩子抑郁、跳楼、诱导“自杀”的新闻有点多。
很多家长不解:我们小时候也挨打、挨骂,为什么没有心理问题?
现在的孩子也太难养了!
那么问题来了,以前的孩子真的没有心理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那我们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觉呢?
一是,那个时候还没有这种概念或意识。
对于孩子的一些极端或异常行为,统一归结为“不听话”“想不开”;
二是,那个时候信息不发达,人们的生活圈子有限,对外面的人和事知之甚少。
虽然没有数据对比,但现在的孩子确实比以前的孩子更容易有心理问题。
01所注重的需求不一样
以前的孩子,被打骂是家常便饭,是普遍现象,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而且,物质的普遍匮乏,使以前的孩子的需求重点还停留在马斯洛心理需求的最低层次——生理需求:吃饱穿暖。
再者,以前的家庭,兄弟姐妹比较多,父母又忙于生计,根本没多少精力照顾孩子,更别提关注其心理问题了。
即便有点心理问题,也会在与伙伴的尽情玩耍和在做农活的过程中得到舒缓与释放。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衣食无忧。一家两代五六个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稍有风吹草动,全家草木皆兵,这无形中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与窒息感。
况且,信息化的普及拓宽了孩子获取知识的渠道,开发了孩子的心智。他们更看重自我个性、价值是否被认同与尊重。
与以前的孩子相比,他们的需求点已上升至马斯洛心理需求的中高级层次——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需求。
可悲的是,父母及长辈爱孩子的方式,还停留在满足其物质需求和照顾其生活起居上。
其实,孩子需要的爱很简单,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请你看到我,听到我。
02 所承受的压力不一样
在学习方面,以前的父母也会有攀比:
你看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样,你怎么就不争气……甚至也会打会骂,但他们并没有让孩子学习成才的执念。
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孩子确实不是学习的那块料时,就开始寻思自己的孩子长大了适合干什么:是帮家里种地,还是学门手艺,亦或是做点小买卖,并着意向此方向培养。
所以,以前的孩子没有那么大的学习压力。他们的课余时间,就是充分地亲近大自然,彻底地放飞自我。
反观现在的孩子,从生下来那一刻,就进入了高考倒计时。孩子们的课余时间,不是在上辅导班,就是在上辅导班的路上。
他们的日常全部被学习挤满,没时间、也没机会跟同龄人过多交流。
无处释放的情绪、无处安放的灵魂、无法左右的人生,都让他们如同置身沼泽泥潭,想要挣扎,却陷得更深。
03 学习时的心情不一样
以前的父母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对于孩子的作业,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进行监督指导。
孩子说,我作业写完了,父母就会真的觉得孩子写完了。
所以,以前的孩子在写作业时,内心是坦然与放松的。
现在的家长,有时间,有机会对孩子的作业进行监督,并指手画脚。有的因为孩子的作业写得不对,或想不出来,就大喊大叫,各种diss,甚至能把自己气得进了ICU。
在这种鸡飞狗跳的氛围下学习,可以想见孩子内心的忐忑与崩溃。
要知道,每个孩子的花期不同,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以欣赏的心态鼓励孩子前行,才是父母毕生的修行。
孩子的出生是被动的,他们长大的方式也是被动的。因为他们没有经济能力,没有独自长大的能力,所以他们就要被动地接受父母对自己的一切操控,无论自己是多么不情愿,甚至是恐惧。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只有不会爱孩子的父母
我们创造一个孩子的初衷,不是应该让ta幸福吗?
既然想让ta幸福,那就给予ta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接纳,无条件的支持。
然而,现实中,有的家长的所做作为,却让孩子觉得,父母不是爱真正的“我”,而是爱那个学习成绩优秀的“我”,爱那个给他们带来面子的“我”。
孩子一旦有这种错觉,内心就会很压抑、很痛苦,甚至很绝望。
无论何种情况,孩子都不会停止爱父母,但他们会停止爱自己,甚至伤害自己。
现在的孩子,承受着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父母的爱和陪伴,才是孩子行走于世的底气和保护伞。
如何给予孩子正确的爱和陪伴呢?
唯有通过学习,不断提升爱的能力。
一个好的家长,应把重心由教育孩子转移到自我提升上来。
当你把自己提升好了,才能带给孩子安全幸福健全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