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始终是我们自己的,没必要活给别人看,也没必要时刻关注别人的人生。
犹豫了几个月的时间,难过了好几天,
我终于下定决心,把同学群都一一退了。
1
几个月前小学的某一位同学建了一个同学群。
距离当时已经整整十年,我和他们都没有过什么联系,当时听到这消息的时候心里是非常激动和开心的。。
曾经一直懊悔当时没有留下和他们的联系方式,想着有了群以后大家要多聊天,联络感情,所以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进群后,你兴冲冲地和刚加进群的同学打招呼,什么“好久不见,大家都好吗”,什么“同窗的同学,一辈子的朋友",快要连自己都感动了。
没人理你,没有人回复,群里的人都在静默。
你想,也是,毕业季嘛,谁那么有空时时看着手机,等着回复信息呢?
等你终于忘了这个群,有一天,群里的新信息居然推上了消息栏,居然是从不发言的老同学。
“转发这篇文章,好运伴你一整年!”
原来是些乱七八糟的信息,前面还有不少垃圾广告,这个群似乎已经名存实亡了,你却还是不舍得删除。
过了一段时间,这个死群忽然活起来了,累积了99+条信息。你本来还在犹豫要不要看,手一滑,直接点开了。
原来,班长决定组织同学聚会,也因此,大家开始聊起来:
“xxx,听说你考研了,考上北大清华了吗?”
“xxx,你这么厉害,肯定都当老板了吧?”
“xxx,当初一毕业就结婚,现在孩子都上小学了吧?”
……
你看得胆战心惊,生怕同学提起你的名字,脑中开始组织各种措辞。
万幸的是,没有人提起你;
遗憾的是,没有人想起你。
是呀,多么无趣,多么可悲,同学一场,竟然没办法给别人留下一个名字的印象。原来大部分同学不过是萍水相逢,谈不上友情,也未必值得珍惜。
当年,你们或许未曾迎面打招呼,如今却被百般揣摩与试探。
不是关心你,不是问候你,只是想从你身上获得一丝安慰与满足。
终于,你退出了群聊,你退出了曾经有你的过往。
2
一生中,我们加入了无数个圈子,最终又逼迫自己逃离这些圈子。
网络上有一条很热的语录:
“人就是这样,先自己动手给自己画一个小圆圈,美其名曰人生规划,然后自己跳进去,在圈子里瞎忙。”
拿着手机,我们情不自禁点开了微信和QQ,刷一波朋友圈和好友空间,留下几个赞,证明自己的存在;
回到公司,我们情不自禁地凑到围成堆的同事身边,想方设法加入他们的话题,就算无话可说也要多说几个“嗯”、“对啊”;
周末休息在家,还没睁开眼就开始想,今天要做什么,要不要和朋友聚会,找谁更加合适。
我们拼尽全力加入了各种圈子,却逐渐失去了独处的能力。
知名作家周宏翔说过:
“有时候,一群人聊的事情,其实你根本不感兴趣,但还是想插嘴附和,以为别人会因此注意到你,其实到头来,都是自己在演独角戏。”
从小到大,我们一直调整自己扮演的角色,尽力融入各种圈子。
不是我们真的想融入的,而是长辈们告诉我们,就该这么做,别的小孩都这么做,为什么你不这么做呢?
在我们还没明白社交的意义时,我们已经主动向对方伸出手,说:
“你好,我叫XXX,我可以和你做朋友吗?”
但是,不是所有圈子都适合我们,我们也未必能够融入所有圈子。
勉强自己的结果就是,不是你冷落了别人,就是别人冷落了你。
3
我终于退出了同学群,不是觉得这个群毫无用处,而是发现,曾经的同学变得如此无话可说。
最近每天群里都会弹出一二条信息。
拼多多拼团
朋友圈点赞
砍价……
偶尔有同学会说几句,运气好的时候可能会遇到有人搭话,更多的时候是自言自语。
原本以为加入了同学群可以和大家一起回忆我们的青涩校园时光,叙叙旧,或者聊聊没有联系的这些年大家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或者改变。
结果事实告诉我,这是我自己的幻想。
所谓同学,不过是曾经坐在一起上课、放学,就算朝夕相处,也未必有过深刻的交流。
同学之间有过交情,却不一定有友情,曾经的我因为这事伤心难过了很久,后来想明白了,有些人曾与我们亲近,有些人与我们渐行渐远,这些都是注定的,我们无需强迫自己接受彼此。
4
就像电影《芳华》中的刘峰和何小萍,他们先是被集体抛弃了,最后,他们选择远离了这个集体。
刘峰自愿做部队里的“活雷锋”,对同志的帮助事无巨细,别人不愿做的脏活累活他都主动承担,就因为一时冲动,被整个集体口诛笔伐;
何小萍的出身太差了,从小就被歧视、被孤立,她无法从这个集体中得到半点温暖,只有刘峰愿意给她关怀。
这也许就是严歌苓想从电影中向我们传达的价值观:
活在集体中,你得始终保持自己。
我们都离不开圈子,活在圈子里,我们才能按照这世界的规定做人处事,不至于出界、犯错,以至于被别人抛弃;
可人生始终是我们自己的,没必要活给别人看,也没必要时刻关注别人的人生。
只要能把自己的生活过得精彩,只要不被“圈子文化”圈住自己,我们的生活起码保有自由的选择权。
走出圈子,活成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