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陈述:河南某一菜农60亩萝卜丰收,收购商给出的价格每斤仅四五分钱,别说成本了,这个价格别说成本了,连收萝卜的工钱都不够。于是这个农民发出免费送萝卜的广告,引来万人哄抢。糟糕的是,抢萝卜的人连同周边不免费的蔬菜也一起带走了。
透过现象看本质:
1.看种菜农民:萝卜丰收本是好事,但市场给出的价格低得离谱,免费“送”是无奈之举,也是止损的一种手段。万人哄抢萝卜能形成很好的宣传效应。不足之处是对萝卜周边的蔬菜未能形成有效保护,出现意想不到的损失。该农民表面上看损失的不仅仅是萝卜,还有周边的蔬菜。但是,万人哄抢引发社会评论的同时,也吸引了一些有效的销售效益,有人帮忙销售,有人出谋划策。就整体而言,这是一次成功的策划和买卖。
2.看抢菜的万人:
法国社会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描述过这种现象,并以“群体心理”解释之。
他认为个体一旦参加到群体之中,由于匿名、模仿、感染、暗示、顺从等心理因素的作用,个体就会丧失理性和责任感,表现出冲动而具有攻击性等过激行为。
构成这个群体的个人不管是谁,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或智力,不管相同还是不同,他们变成了一个群体这个事实,便使他们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这使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人时颇为不同。
简而言之,就是局限条件变了,人们的行为随之改变。几千人蜂拥在一起,只有三五个人一旁劝说,监管几乎等于没有。人多势众,偷菜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大幅度下降了;即使被发现了,也只是劝说而已,大不了就放下了,不可能被惩罚;而且因为人与人之间彼此陌生,即使被发现也不会被宣扬出去,于个人面子有损……总而言之,与平时相比,此刻偷菜行为付出的代价大幅度地降低,其发生的概率也因此大幅度地提升了。这就是需求定律。这个答案,也回答了人们屡屡提及的困惑:为什么同一个人,在真实世界里与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判若两人?!
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指责他人是容易的,也是时髦的。但倘若不深人分析其产生的内在根源和逻辑,终究是一堆空洞的说教,于事无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