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份给拖延症患者的行动指南

一份给拖延症患者的行动指南

作者: 满不懂的药铺 | 来源:发表于2018-12-18 15:31 被阅读0次

    文/满不懂

    首发公众号: 满不懂的药铺

    我是一个拖延症晚期患者。

    和其他患者一样,给自己制定的计划从来没有坚定执行过。想要认真看会书,却总是忍不住看看手机有没有未读消息(实际并没有)。百度推荐的消息流似乎带有魔咒,只要我想百度些什么总会被标题党的新闻带跑,到头来连自己本来要搜的东西都忘记了。微博是万万不能打开的,一旦打开就好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一下午的时光都荒废掉了。一狠心卸载了微博,又在知乎上刷的不亦乐乎。说真的,就连淘宝上推荐的信息流都能让我流连忘返。

    起床要赖一会,出门要磨蹭一阵,曾经的工作需要跑外勤,我总是出发最晚的那个,以至于同事都戏称我为“磨鬼”。就连回到家洗澡之前也要拖延。躺在床上拿起手机就放不下,完全不记得早晨困的不行时发誓一万遍的“今晚一定要早睡”。

    为什么会如此狼狈呢?我知道跟我一样有这些毛病的人并不在少数,我知道他们比我更加渴望改掉拖延的毛病,我知道他们试过各种方法但是依然无果。

    问题的根源在于你的执行力太差了。

    所谓执行力,就是能够把想法计划付诸行动的能力,这在于一个人是否清楚地知道如何一步一步地做下去。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你的执行力为什么那么差吗?


    目标不够清晰

    在我们遥远的古代——小农经济为依托的农耕社会,人们每天的生活方式很简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田女织布,目标只有一个,想方设法养活自己。那时会有人拖延吗?我想是有的,不过他们大多数应该饿死了。在现代社会里,人们可做的选择不再是唯一,我们的大脑每天不仅要处理庞杂的事项,还要面对各种诱惑,早已应接不暇了。这就好像警匪片中的经典场景,两个坏蛋在岔路口决定分头跑,作为一个正义的警察,你追哪个?换作是我早就跳脚骂街撂挑子了。而我们的大脑同时在追的可不止两个坏蛋,所以这时需要你清楚的为大脑指定一个目标,擒贼先擒王。这样你的大脑才会愿意为你卖命。

    我们有时候为什么会觉得迷茫,因为不知道未来想过怎样的生活,自然不知道该往什么方向努力。人生的选择是虽然是多样自由的,但是最终我们只能走完其中的一条路。


    投入与回报不成比例

    小时候我们总是会被大人教导“只有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才会找到好工作,赚大钱”。先不谈这个理论正确与否,小时候的我们即使知道赚钱带给我们的回报不菲,但是毕竟长大太遥远了,远不如逃避学习贪玩得到的多巴胺带给我们的回报更刺激更强烈。我们的大脑是很鸡贼的,在长期未得收益和短期即得利益之间,他会毫不犹豫的指引你选择后者。我们看过那么多励志的案例,向大脑灌输了长期锻炼身体会收获完美形体的意识,但是这回报遥遥无期,哪有卧在沙发里带来的即时快感强烈呢,所以是大脑让你继续懒惰拖住了行动的脚步。


    害怕困难和失败

    困难与失败这对双胞胎自人类诞生之初就一直伴随着我们。为什么拿起书本会让你浑身不自在?为什么领导分配给你的工作你会暗暗叫苦?你觉得书本太枯燥了,任务太难了,我做不到。进化论的观点告诉我们,大脑更喜欢去做容易的事情。个体在大脑的指引下,会想方设法以最少的投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回报。在现代社会中,自然生存的压力减小了,大脑进化出来的“小聪明”反倒成了它的劣根性。为了保证个体的竞争力,大脑天生喜爱节约能量以防不测,越是费劲的事情,大脑越是不喜欢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刷起朋友圈毫无压力,工作学习起来却身不由己的拖延了。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觉得面对万恶的大脑就没有一点办法抗衡吗?方法自然是有的,既然病灶已经分析差不多了,对症下药才是关键所在。


    明确达成目标

    很多人可能会说,这么简单的道理我自然都懂,哪里用得着你再来给我灌一遍鸡汤。先别急,听我慢慢道来。目标是有属性的,从时间维度上来看目标可以分为长期目标,短期目标。从认知维度来看有抽象目标和具体目标。一个抽象目标很可能是“我将来要当一个有钱人”,“我要实现财富自由”,从本质意义上来讲这和小时候我们许下“长大我要当一个科学家”的美好愿望并没有什么分别,更像是个人YY,没有实际作用。

    我们所说的具体目标是指“我今天要走10000步”,“我要在一年时间内将个人销售业绩达到XX万”这样有明确时间节点和明确结果的语句。时间节点规范了完成期限,同时结果具体到一件可执行的事情。

    不如我们来思考一下,10年后你想过怎样的生活?达成年薪50万和年薪500万所需要的努力可是有天壤之别的。有没有拥有自己的住所,要不要抚养孩子,这些都是你未来生活中所必须考虑的因素。这些想清楚了你自然会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也就是你可以为之努力的方向,执行力才不会像打在棉花上的拳头一样乱挥舞,而是像瞄向靶心的子弹一样,只等待你扣动扳机的动作。


    分解目标

    我在曾经的公司做销售时,每个人都会制定自己整年的销售收入计划。如果以一年500万的水平来计算的话,那么每个月至少要完成40万的业绩。同时每个月月初还要预估本月实际能够完成的金额,以便对部门的整体完成数字有一个把控。这种做法在大部分公司的运营模式中并不是多么稀奇的事情。既然公司每年会通过分解任务的方式达成指标,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参考公司的做法将个人的目标细化呢?

    还是拿上述文章所说的举例子,假设我的目标是三年内当一个管理者年薪大概是30万的水平,这是我大致的一个职业目标。然后我们把这个目标分解,由目标倒推出需要做的具体工作,为了完成三年之后在公司当管理者30万的水平我需要完成哪些事情,或者说我需要具备哪些要素。

    在上文中我提到大脑更偏向于短期即得利益,如果将目标足够细化,细化到明天甚至马上就可以实施的地步,从而“欺骗”大脑:“老伙计,这只是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目标了,让我去做吧。”

    你也许会说,即便如此还是解决不了忍不住刷朋友圈,就想干点与正事无关的小动作呀?

    最近刚刚看完一本书,斯蒂芬·盖斯的《微习惯,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作者一开始和我们普通人一样,对锻炼抱有抵触心理,直到有一天突发奇想,不如我今天只做一个俯卧撑完成锻炼好了,却意外打开了微习惯世界的大门。

    斯蒂芬·盖斯《微习惯,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

    所谓微习惯,就是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目标行为,以至于你甚至不需要消耗意志力就可以完成。比如你想从事文学创作却抵触写字,那你不妨设定一个小目标,每天只写20字。想要背单词但是看着密密麻麻的字母头疼,不如每天只背5个甚至1个都可以。只要你觉得够小,可以马上行动起来的行为,都可以算作目标。然后你就会在实施的过程中意外的发现,其实只要稍微努努力可以完成的更好一些。这样不知不觉间就建立起了目标与正向反馈的联系。怎么样,有没有想试一试的冲动呢?


    换个角度看失败

    在上一个条目中我提到了一个词叫做反馈,那么什么是反馈呢?我们的大脑在指挥个体进行任何行为的时候,都会对结果进行预期判断。如果大脑觉得这事以前干过能成,就会形成一种积极的正面的作用,促使个体继续努力把事做好,也就是正回馈。同理如果大脑觉得没谱或者失败过,那自然也就不愿意再尝试了,这就是负回馈。我们执行力不强的一个原因正是由于大脑不清楚做这件事会带来什么好处,与其这样不如保存精力干其他可以带来正反馈的事情。

    所以不妨转变一下看待问题的角度,如果我们把每一次的困难和失败看作我们解决问题的好机会,而解决问题必定能够带来成长,所以解决了困难也就意味着获得成长,这最终是能够给我们带来正向反馈的一种途径。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也就是这个意思。对于我个人而言,遇到困难我会超级兴奋,为什么?因为只要解决掉了我就又能够向上进一步,我又变强了。

    我知道转变这个视角可能不是那么的容易,不妨来想一下我们小时候,如果你和我一样,童年时期特别沉迷于打游戏的话,你也许知道有款游戏叫做《超级玛丽》,虽然只是一款极为普通的横版过关游戏。游戏的设定比较可恨,只要死了一次就要剥夺你的全部从头再来,尽管如此我还是玩得不亦乐乎,因为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想看看通关会怎样,同时由于每张地图的风格都不同,所以在玩一关时很期待下一关的地图。我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失误导致死亡,但是与此同时在下一次尝试的过程中我就会尽力避免出现过的失误。那时的我虽然不懂什么是分解目标,什么是正负反馈,但是我的大脑通过最原始的本能告诉我你应该继续下去。

    满满的儿时记忆

    如果用台阶的高低象征困难的大小,那解决一个大困难之后我就会上了一个大台阶,然后遇到一个小的困难我可以上一个小台阶,当我解决掉很多困难的时候能力正在快速增长,回头看我会比之前进步成长了许多,所以我是通过解决困难持续进步的。如果说你想规避掉困难,那你的能力没有实质的增长,事实上你只是在原地踏步,你没有经过困难是不可能达到你想要的结果,于是你只能不断给自己心理安慰,然后遥遥无期的拖延下去。

    改变看事情的角度,就是改变做事情的方式。你与强执行力之间,可能就只差了一点思考。

    总而言之,执行力强不是一种能力,执行力背后,是目标是否足够清晰、以及做的事情是否有反馈的问题。


    这是我公众号的第一篇文章,也是简书的第一篇,只为记录自己的成长,欢迎关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份给拖延症患者的行动指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yzb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