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自律
自律
所谓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自律的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换种表达方式,自律有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和保持平衡。这些原则让我们面对问题和痛苦,竭尽全力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自律的原动力是爱,爱能推动我们心灵的成长和心智的成熟。
神经官能症与人格失调症.
神经官能症患者为自己强加责任,人格失调症患者则不愿承担原本属于自己的责任。
与外界发生矛盾时,神经官能症患者认为错在自己,人格失调症患者则把错误归咎于旁人。
忠于事实
逃避现实的痛苦是人类的天性,只有通过自律,我们才能逐渐克服现实的痛苦,及时修改自己的地图,逐步成长。我们必须忠于事实,尽管这会带来暂时的痛苦,但远比沉湎于虚假的舒适中要好。我们必须忍受暂时的不适感,追求事实而不是假象,异承受这一过程的痛苦。要让心灵获得成长,心智走向成熟,就要竭尽全力,不惜一切代价,完全忠于事实。
我们为什么愿意通过自我约束承受人生的痛苦呢?因为有一种力量在推动我们,这种力量就是爱。爱是人们自律的原动力。
第二部分:爱
爱的定义
有人把爱分成许多种:肉体之爱、精神之爱、手足之爱、完美的爱、不完美的爱,等。
我的定义是: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首先,爱与非爱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当事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真正的爱。
其次,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爱,意味着心灵的不断成长和心智的不断成熟。爱在帮助别人进步和成长的同时,也会拓展自己的心灵,使自我更加成熟。换言之,我们付出的爱,不仅能让他人的心智成熟,同样也能使自己获益。
第三,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
第四,爱需要付出努力。我们爱自己爱某人,就要持续地努力,帮助自己和他人一起获得成长。
最后,爱是一种意愿。想爱不等于去爱,爱的想法不等于爱的行动。真正的爱是行动,是一种由意愿而产生的行动。爱一个却没有付诸行动,就等于从未爱过。
坠入情网
首先,坠入情网,通常会产生与性有关的欲望。人们之所以坠入情网,是因为他们在意识和潜意识里有一种性的冲动。坠入情网并不是真正的爱,只不过是爱的一种幻觉而已。情侣只有在脱离情网之后,才能够真正相爱。
坠入情网算不上真正的爱,原因如下:坠入情网不是出于主观意愿,不是有计划、有意识的选择。
坠入情网,是人类内在的性需求与外在刺激发生作用时,所产生的典型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其意义在于增加人类的生殖机会,促进物种繁衍和生存。
再谈自我界限
由于真正的爱是一种扩展自我的体验,所以,它与自我界限密切相关。在爱的过程中,我们感觉自己的灵魂无限延伸,奔向心爱的对象。我们渴望给对方滋养,希望对方能够成长。被自我界限之外的对象吸引,促使我们产生冲动,想把激情乃至生命献给对方,心理学家把这种状态称之为“精神贯注”。我们贯注的对象,就是我们所爱的人或事物。
对于某种事物长期的爱,使我们生活在了精神贯注的境界里,于是,我们的自我界限便开始延伸,延伸到一定程度后,自我界限就会淡化,而这时,我们的心智便获得了成熟。
在这一意义上,恋爱或性却有可能成为真爱的开始,因为恋爱和性爱造成的自我界限的暂时消失,可以使我们对对方做出承诺,而在履行承诺的过程中,真正的爱便可能产生。由于我们提前品尝到了自我界限消失后的滋味——即幻想中神秘的爱的感觉,所以在激情过后,我们仍醉心于那种美好的感觉,这种感觉会成为一个诱因,引发我们去追求真爱。坠入情网本身并不是爱,但它却是爱的神秘架构中最重要的一环。
依赖性
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真正相爱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只是选择生活在一起罢了。
没有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就认为人生不够完整,以致于无法正常生活,这就构成了心理学上的”依赖性“。
不管年龄大小,不管成熟与否,我们都希望获得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心理健康的人承认这种合理性,却不会让它控制自己的生活。假如它牢牢控制了我们的言行,控制了我们的一切感受和需要,那么它就不再是单纯的渴望了,而是变成一种心理问题。心理学称为“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
患有这种疾病的人,总是苦思如何获得他人的爱,却没有精力去爱别人,只想着向别人讨要食物,却拿不出食物帮助别人一样。他们无法忍受寂寞,也没有自我认知;他们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全都寄托在同别人的情感关系上。
过于强烈的依赖性,使我们强烈地亲近某人,表面上与对方彼此深爱,但实际上只是依赖对方。
自我牺牲
很我时候,我们自称为别人着想,可能只是为了逃避责任,满足自己的愿望: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个人的意愿,核心动机是满足自我需求;不管为别人做什么事,真正的原因都是为了自己。
真正的爱能够使人发生改变,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展,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所以爱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私的。最终追求的是自我完善。
区别爱与非爱的关键不是自私或无私,而是行为的目的。真爱的目的永远都是促进心智的成熟,出于其他的目的的”爱“都不是真爱。
爱,不是感觉
(这一节的内容太难接受)
爱是实际行动,是真正的付出。
真正有爱心的人,即使面对他不喜欢的人,也能表现出爱的姿态,他们心中蕴藏的爱,才是真正的而非虚假的爱。
精神贯注随时可能消失。精神贯注的生命力极短,不可能长久维持。
冲突的风险
真正有爱的人,绝不会随意指责爱的对象,或与对方发生冲突。他们竭力避免给对方造成傲慢的印象。动辄与所爱的人发生冲突,多半是以为自己在见识或道德上高人一等。真心爱一个人,就会承认对方与自己不同、完全独立的个体。
传统观念认为,友谊意味着永不冲突,甚至意味着吹捧和奉承,而不是将对方的缺点一语道破,只有没有冲突的友谊,才能天长地久。友谊须以爱为出发点,适当的指责和批评是必不可少的润滑剂,这样才能成功构建持久的人际关系,否则,友谊势必带有“失败”、“脆弱”、“浅薄”的典型特征。
爱与自律
自律的原动力来自于爱,而爱的本质是一种意愿。
所有的爱,都离不开自律;真正懂得爱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约束,并会以促进双方心智的成熟。
多数人的婚姻关系,只允许把配偶或子女作为爱的对象和爱的基础。家庭成员最重要的义务之一,就是要伴侣和子女负责。当然有的人不仅在家庭范围内建起以爱的基础关系,而且还坚持认为他们有过剩的爱的能力去爱别人。这当然也可能是事实,这种人更想把触角伸到家庭以外,向更多的人奉献自己的爱。这种”博爱者“在自我拓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需具有超出常人的自律能力。
《新道德》一书中说:“广博而自由的爱是一种理想,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现这种理想。” 他的意思是说,很少有人能进行充分的自我约束,在家庭内外都拥有以爱为基础的健康的情感关系。自由与约束相辅相成,没有约束作基础,自由带来的就不是真正的爱,而是情感的毁灭。
爱的独立
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很多人却无法做到这一点,由此导致身心的痛苦乃至严重的疾病。
理想的婚姻之道:婚姻是分工与合作并存的制度,夫妻双方需要奉献和关心,为彼此的成长付出努力。理想婚姻的基本目标,是让双方同时得到滋养,推动两颗心灵的共同成长。双方都有责任照顾后方营地,都要追求各自的进步,都要攀登实现个人价值的人生巅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