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尤以唐诗为最。孔夫子云:不学诗,无以言。因此了解、学习一点唐诗对于提高个人的文学修养,增长知识大有裨益。
学诗要先会鉴赏古典诗词
唐代是一个充满活力,浪漫,温情,诗情画意的时代,至今仍令今人神往与陶醉。唐诗更是唐人生活、工作的感悟、总结。阴天傍晚饮酒有“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好友重逢,写诗唱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代上至皇帝,王公大臣,下至歌姬舞女,农夫渔民,莫不能诗。
诗歌鉴赏的前提是读懂。要读懂一首诗,需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敏锐的艺术感受力,还要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修养、艺术理论修养及诗词技巧方面的知识。具体来说:
一、要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
要基本了解作品产生的大背景和小背景。
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对于社会生活的认识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思想感情和认识构成诗词作品的灵魂,对其认知和感受必须将其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这样才可以把握和理解。
所谓大背景便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背景和文化背景,即在某一历史时期,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拥有的相同或近似的思想倾向的社会生活基础。如盛唐时代的意气风发,中唐时期的务实求真,晚唐的忧患颓丧等都有很深的时代烙印。如果不清楚开元天宝之际重武轻文,唐玄宗溺爱斗鸡小儿使之飞扬跋扈的情况,便难以理解李白“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的犀利深刻。
所谓小背景指的是作家生活的具体年代以及具体的生活经历和人生遭际。如不知道陈子昂随同武攸宜征讨契丹时的特殊遭际,便难以理解《登幽州台歌》的痛心疾首的忧患与悲愤;不知道李商隐由于政治上的磨难而导致爱情生活的艰辛,便难以理解那些痛彻心扉而又缠绵悱恻的无题诗;不知道李清照前后期生活的巨大落差,便难以真正理解《声声慢》词的近似绝望的幽怨。如果知道李清照早年与丈夫赵明诚每当黄昏便同在书斋校阅图书时互相嬉戏的欢乐情景,再去理解“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意蕴,当会别有滋味。因此,对于诗人生平了解的程度越深越细,对于作品的理解越深刻。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指的正是这个道理。
二、掌握起码的古典诗词知识和语言表达技巧
古典诗词,有其特殊的语言规范和音韵格式,这是必须要掌握的。诗词语言与其他文学不同,因其受字数和形式的限制,故极其凝练概括,在极小的篇幅中有很大的感情容量,因此有很大的灵活性和不稳定性。有时为了修辞或平仄格律的需要,还经常出现互文、倒装等情况。如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实际的语序应当是“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因为洗衣服的女人归来,才会在竹林外传来说说笑笑的声音,因为打鱼的小船顺流而下才会使河面上的莲花摇曳纷披。
再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一语,便是典型的互文见义,如果按照通常理解,则为“秦朝时的月亮照耀汉朝时的边关”,仿佛坠入五里雾中,不得其解,如果知道诗词的互文法,则好明白,即秦汉时期便修筑了边关,秦汉时的明月已开始照耀关塞,形象地说明秦汉以来便有边塞战争的问题。总之,诗词中经常出现互文、倒装、侧重的情况,而且跳跃性大,省略成分多,需要多读熟读方能解其妙味。
三、要尽量多掌握一些古代文化知识
古代诗词是古代人对于生活和自己的表现,尽量多地了解古代文学与古代历史知识,多了解一些历史掌故。古代诗词作品大部分都用典,不熟悉掌握所用典故的意义也难以准确把握作品的意蕴,会成为理解上的一大障碍。如李商隐《安定城楼》诗中“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两句诗分别用西汉初年贾谊和东汉末年王粲两个人怀才不遇的典故来抒发自己不为时重的感慨。如果了解两个历史人物的境遇和李商隐当时的处境,对于理解全诗有重要作用。而这两个典故又与李商隐的身世处境有类似的地方,他怀才不遇和贾谊类似,寄人篱下又和王粲相仿,知道这些因素才能够真正理解诗句的含义和美妙之处。
许多典故仿佛是多面体,每个使用该典故的人可以各运用其一面,甚至会出现同一典故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运用的情况,因此理解典故时,应当仔细琢磨参悟,要从典故本身的含义和运用典故之人的用意两个方面来理解体会,方能理解其准确用意。如贾谊是个著名才子,关心国事,向文帝提出许多建议,不但没有被采纳,反而遭到谗毁被贬逐长沙。李商隐在运用这一典故时主要侧重其关心国事不被采纳信任一点,与贬谪关系不大。因为李商隐也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在甘露之变前后,他写了多首揭露宦官等邪恶势力的诗,但当政者根本不予理睬。他也正是年少之时,与贾谊上疏时年龄相仿,故发如此深慨。
再如同样运用项羽当年战败时宁可自刎也不肯过乌江逃跑的历史故事,李清照和杜牧则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李清照《夏日绝句》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于项羽宁可战斗到最后自刎而死也决不逃跑之行为给予高度的歌颂和礼赞。我们必须理解李清照写作此诗的特殊背景,方可知道该诗的思想意义。南宋初年,高宗赵构和许多投降派大臣畏敌如虎,金兵打来便一味逃跑。一个泱泱大国的皇帝带领文武百官从北向南一路跑开去,最后居然跑到海上。与项羽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项羽最后只剩下几十骑兵,依然和敌人进行殊死的顽强的血腥的战斗,最后宁可自刎也不逃跑。李清照本诗的重点并不是歌颂项羽,而是在讽刺到处逃窜的南宋君臣。如果联系前两句,其意更明确。杜牧《题乌江亭》诗则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对于项羽宁可自刎而不逃跑的迂腐行为则表示批评。杜牧是颇有实际才能的人物,对于军事很内行,他是从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的高度来评价项羽的。因出发点不同,故李清照和杜牧对于项羽自刎不逃跑便采取不同的态度,我们没有必要评判谁对谁错。辛弃疾的词用典多而灵活,如果对其中的典故不了解,几乎无法读懂。可以说,典故的运用是古代诗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理解其意蕴所必须越过的障碍。
四、要用形象思维进行解读
诗是文学的最精练的形式,文学的特点便是用形象反映生活,传达思想感情,诗词作品尤其如此。因为是用形象创作的,理解时也必须用形象思维方可。这里有一个形象认知转换的过程。首先,诗词作者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情思和感情,即情思和感情已经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中。这种融进作者感情的形象在文学评论或阐释时通常称为“意象”。读者在阅读时,需要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感知来解开意象背后的情思,而被解读展开的情思如果与读者的生活经验和感受有契合点时,便会引起认同感,产生所谓的共鸣。
五、要注意全面把握,不要断章取义和穿凿附会
艺术品都是完整的有生命的整体,要对其精神实质进行总体理解把握,千万不可断章取义或牵强附会。有时乍看好像很消极颓废,但细品全诗,则别有体会。
李白《越中览古》诗曰:“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宫殿,只今唯有鹧鸪飞。”一般理解,本诗是咏叹历史兴衰无常的作品,感叹世事渺茫,荣华富贵不能常在。这样理解基本正确,但当我们读完傅庚生先生的解释后,便会有进一步的感受。他说:此诗以三句写当年之胜况,而以一句寓伤逝之情。虽只一句,而力足将三句扳倒。“只今唯有”四字有扛千钧鼎力。此中更有虚实之分际,前三句载叙者虽多,止是“想当然耳”,镜中花,水中月也。“鹧鸪飞”虽只三字,乃是当前实景也。此中尤有牵系之渊源,用“鹧鸪飞”三字足以点化上三句,夺“锦衣”、“如花”为“鹧鸪”之魂魄敛“还”、“满”为“飞”之帮衬,今日越宫之鹧鸪疑若为昔时锦衣战士,如花宫女所蜕变也者。水流湿,火就燥,百川汇海,故此诗之尾句乃克为全篇之帅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还有一点,欣赏品鉴古典诗词要以古代音韵格律为标准,因为唐宋时期的规则就是如此。欣赏品鉴唐诗,就要按照唐代的规则和标准。
据王力先生考证,唐代人在作诗时实际使用的就是平水韵。现存最早的诗韵是《广韵》, 《广韵》的前身是《唐韵》, 《唐韵》的前身是《切韵》。《广韵》共有206韵,《唐韵》、《切韵》也应当如此。据当代学者考证,《切韵》原来只有193韵,但大体相近。韵部分得越多越细越不容易把握,写诗所受限制太大。稍不留神,便逸韵或出韵。唐朝初年,许敬宗等人奏议,建议将206韵中邻近的韵部合并起来,减少韵部,得到批准。于是在唐代便由礼部颁发《礼部韵略》,是唐代科举考试和全社会作诗用韵的标准。但唐代的《礼部韵略》现在没有流传。到南宋淳祐年间,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合并206韵为107韵。既然称《新刊礼部韵略》,便肯定是根据旧版刊刻印刷的。而其依据的旧版,很可能是从唐代流传下来的。因此,认为刘渊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与唐代之《礼部韵略》的内容大体一致是可以接受的。到清代,改称平水韵为“佩文诗韵”,又合并为106韵。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虽然也是四个声调,但与现代不同。平声不分阴阳,字数最多。古代只有平声属于平仄中的平声,而另外三个音调上、去、入都属于仄声。现代汉语中将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依然都属于平声,上声和去声保留,依然属于仄声,与唐代同。最麻烦的是入声。因为在现代汉语中入声被取消,将原先属于入声的字分别分配到新的四个音调中。这样,隶属于上声和去声的入声字依然在仄声中,尚无问题,但隶属于阴平和阳平的入声字就麻烦了。因入声在古代是地地道道的仄声,而进入到现代汉语阴平和阳平的部分今天读来则属于平声。
image.png
近体诗格律常识
从大的方面来分,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今体诗两部分。今体诗又称近体诗,均是唐代人当时的称呼,不过由于一直被沿用至今。近体诗是初唐开始定型,盛唐时期广为流传兴盛的崭新的诗体,即我们现代意识中的格律诗。古体诗虽然也有一些规律,但与近体诗相比,较少限制,随意性较强,近体诗则有很严格的要求和规范。
近体诗在形式方面有严格规定,主要表现在句数、句式、平仄、粘对、对仗、用韵几个方面。近体诗最常见和最常用的是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四种,从最简单形式看,律为八句,绝为四句,每句几字则为几。如五律即每句五字,共八句。依此类推,五绝为五言四句;七绝为七言四句;七律为七言八句,这是最起码的要求。还必须同时具有下面几方面的特点,才能称为近体诗:
一、平仄与粘对格式
先说平仄与粘对。平仄是指平声和仄声交替组成的格式。以五言为例,平仄格式的句型只有四种: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根据前面两个字的平仄(主要是第二字)和尾字的平仄,上述四个句型可以定名为:甲、仄起仄收式;乙、平起平收式;丙、平起仄收式;丁、仄起平收式。
这四个句型的交互组合,便成为五言律诗或五言绝句。上面四个句型的排列,便是标准的五绝。先说五律,因为出句不是韵脚,故要选用仄收式。仄收句只有两种,起句必居其一,如果起句确定,那么对句的平仄与起句必须完全相对,这样便只有一个。这两句诗成为首联。每联诗的出句和对句在平 仄格式上都必须相对,这就叫对。下一联诗的出句也是唯一的平仄句式。根据粘的要求,下一联诗出句开头两字的平仄与前一联诗对句前二字的平仄必须相同,而又必须是仄收句,这样,符合条件的便只有一个句式。同样道理,此句的对句也是唯一的。依此类推,连续粘对三次,八句五律的平仄格式便完成了。
举例来看,仄收的句式只有甲和丙两个,我们姑且用甲开篇,平仄是:仄仄平平仄,对句要求与出句平仄完全相对,便只有乙符合其条件,即平平仄仄平,而第三句最关键,要符合粘的要求,即要求该句是平起仄收,因为上联的第二句是平起,故本句必须平起,否则就是失粘,是作诗之大忌,而此句处在单句的位置上,又要求必须是仄收,这样便只有丙句符合,即平平平仄仄,该句的对句便是丁,即仄仄仄平平。这样,可以看出,只要首句诗出来,以后的任何一句都是唯一的平仄格式,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按照这种方式推演下去,八句诗的平仄格式便完成了,我们将其归纳在一起,以便掌握,是这样的: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应当指出,首句的“节”、第五句的“黑”都是入声字,故属于仄声。第七的“看”字发阴平的音,属于平声字。这样一排列,粘的情况极其分明,请看二、三句的开头都是平平,四、五句的开头都是仄仄,六、七句的开头又都是平平,而每一个句型都是唯一的。从创作角度看,失对是小毛病,失粘则是大毛病。因为一旦失粘,那么前后两联的平仄格式便完全一样,这是作诗绝对不能允许的。故失粘是大忌,要特别注意。
与此同理,平起仄收式的格式是这样的:
平起仄收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这是最常见的两种格式。因为近体诗通常押平声韵,如果首句入韵,那么首联的平仄便不可能全部相对,因为必须是由两个平收句构成方可,即只有乙和丁两种。如果乙句为首句,那么便必须以丁句为对句,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李商隐的《晚晴》便属于此类。首联是“身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五言律诗平仄粘对的基本知识大体如是。
二、对仗和用韵
- 五言律诗
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对仗。对仗也叫对偶,即要求一联诗中的出句和对句句法结构一致,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词性,词的构成方式必须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如王维《山居秋暝》中间两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前一联的情况是:“明月”与“清泉”相对,名词对名词,而且都是偏正结构;“松间”对“石上”,都是方位名词;“照”对“流”,动词对动词。后一联的情况是:“竹喧”对“莲动”,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归”对“下”,动词对动词;“浣女”对“渔舟”,偏正结构名词对偏正结构名词,天衣无缝,精妙至极。如果从意义上来看,月光是自上而下的,是视觉形象,泉声是自远而近的,是听觉形象,上下明暗交错,真是美极了。
再如杜甫的《登高》中间两联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是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萧萧下”对“滚滚来”,也是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如果从意义来看,一山上,一江面,一是自上而下,一是自远而近。下一联则是写人,“万里”对“百年”名词对名词,一空间一时间。“悲秋”对“多病”,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常”对“独”,副词对副词,一是经常,一是孤独,意义也对应。“作客”对“登台”,动宾对动宾。意义上来看,上句是从空间上拓展,概括其到处漂泊的人生经历,下句则在时间上向纵深勾勒,描绘出大半生穷困潦倒的喟叹。
在用韵方面,律诗一般都押平声韵,要一韵到底,不准换韵。如果发现换韵,便可将该诗从近体诗中排除。韵部限制较严格,只有少数一些邻近的韵脚可以通押,首句入韵者也较灵活一些。唐代律诗,绝大部分用韵比较严格。一般律诗是四个韵脚,即每个对句的最后一字便是当然的韵脚。如果首句入韵,则是五个韵脚。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首句不入韵,四个韵脚是秋、流、舟、留。属于下平声“十一尤”部。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首句入韵,便是五个韵脚,分别是难、残、干、寒、看。属于上平声“十四寒”部。唐代律诗所用是平水韵,106韵,邻韵一般不通押,首句入韵的要求稍微宽松一点,即是可以通押的。
至此,五律形式方面的要求已基本交代清楚,概括说:即平仄、粘对、对仗、用韵。古人的观念中,五绝便是截取五律的一半而成,故其平仄格式与五律完全相同。既然是截取一半,当然怎样截取都是可以的。有人喜欢截取前半,则后面一联便要对仗;有人截取后面一半,则前面一联要对仗;有人截取中间,则两联都对仗;有人截取首尾,则完全不必对仗。总之一句话,绝句与律诗在平仄粘对和用韵的要求方面完全相同,但在对仗方面没有要求,诗人可以随意。
- 七言律诗
五律基本搞清,七律就容易讲解了。在五律的四个固定句式前面各延伸两个字的平仄,便构成七言律句的句型。即: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看一下这几个句型,按照韵脚看(指最后两个字),四个句型分别是:甲是平仄脚,乙是仄平脚,丙是仄仄脚,丁是平平脚。
说明一下一个习惯的说法,即前人有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说,对于七言近体诗来说,处在“一三五”位置上的字语音平仄可以不论,而处在“二四六”位置上的字语音平仄则必须准确分明。这对于初学者掌握平仄的基本规律是有帮助的,但不全面不科学。我们观察上面四个句型,可以发现甲和丙是符合这种说法的,而乙和丁则不可以。乙句型如果第三个平声字换成仄的话,那么除了韵脚一个平声外,整个句子便只剩下一个平声字,这叫“犯孤平”,是大病,故此字必须平声。丁句型的第五个仄声字也不能平,因为此字如果平声的话,和后面的两个平声连在一起,在一句诗的末尾出现连续的三个平声,叫“三平调”,也是律诗之大忌。古体诗则没有这些忌讳。将这两点理解好并记住,这个口诀还是有帮助的。
还有一点应当强调,即“犯孤平”是旧时留下来的术语,专门指乙句型,即仄平脚的句型而言,别的句型没有此说。如丁句型五言“仄仄仄平平”的话,除韵脚外,也只有一个平声字,但规定即如此,不但不算孤平,而且是标准句型。“犯孤平”是封建科举时大忌,在考试时,如果有此病,只一点就算不及格。
按照五律的粘对格式,我们举例来看一首标准七律:
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至于平起仄收句,只是将这种式的颔联提到首联,其他毫无变化。首句入韵式,除首联必须由两个平收句构成而不必平仄完全相对外,其他规律与上两式完全相同。
与五律和五绝的关系一样,七绝也可看作是七律的一半,在平仄粘对和用韵方面与七律没有区别,而在是否对仗上没有任何限制。这样,任何形式的七绝格式我们都可以熟练掌握了。到此,有关近体诗格律方面的常识我们便都基本讲授清楚,我们应当将这些知识与实际作品结合起来,多读,多分析,多琢磨,自然便可逐渐领悟,逐渐消化理解。这是创作的前提。
image.png
古代入声转入现代平声中的常用字一览表(共226字)
一屋(22字)
屋、竹、服、福、熟、族、菊、轴、逐、伏、读、犊、粥、哭、幅、斛、仆、叔、淑、独、秃、孰
二沃(8字)
俗、足、曲、烛、毒、鹄、督、赎
三觉(12字)
觉、角、捉、卓、琢、剥、驳、雹、浊、擢、学、镯
四质(13字)
出、实、疾、一、壹、吉、七、虱、悉、侄、茁、漆、膝
五物(4字)
佛、拂、弗、屈
六月(16字)
骨、发、伐、罚、卒、竭、忽、窟、歇、突、勃、筏、掘、核、曰、蝎
七曷(14字)
曷、达、活、钵、脱、夺、割、葛、拨、豁、掇、喝、撮、咄
八黠(10字)
黠、辖、札、拔、猾、滑、八、察、杀、刷
九屑(24字)
节、绝、结、穴、说、洁、别、缺、决、折、拙、切、辙、诀、杰、哲、鳖、截、跌、揭、桀、薛、噎、碣
十药(20字)
薄、阁、爵、约、脚、郭、酌、托、削、铎、灼、凿、着、泊、勺、嚼、桌、搏、礴、昨(脚又读jué,通角色之角)
十一陌(27字)
石、白、泽、伯、迹、宅、席、籍、格、帛、额、柏、积、夕、革、脊、隔、掷、责、惜、择、摘、藉、骼、翮、瘠、昔
十二锡(17字)
锡、击、绩、笛、敌、滴、镝、檄、激、翟、析、狄、荻、剔、踢、涤、戚
十三职(21字)
职、国、德、食、蚀、极、息、直、得、黑、贼、则、殖、植、值、棘、织、识、即、逼、亟
十四缉(19字)
缉、辑、集、急、湿、习、十、拾、什、袭、及、级、揖、汁、蛰、执、汲、吸、楫
十五合(8字)
合、答、杂、匝、阖、鸽、盍、拉
十六叶(12字)
帖、贴、接、牒、蝶、叠、捷、颊、协、谍、挟、辄
十七洽(15字)
狭、峡、匣、压、鸭、乏、劫、胁、插、押、狎、柙、夹、浃、侠
(据王力著《诗词格律概要》)平水韵106韵
上平声
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下平声
一先 二萧 三看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
上声
一董 二肿 三讲 四纸 五尾 六语 七麌 八荠 九蟹 十贿 十一轸 十二吻 十三阮 十四旱 十五潸 十六铣 十七筿 十八巧 十九皓 二十哿 廿一马 廿二养 廿三梗 廿四回 廿五有 廿六寝 廿七感 廿八俭 廿九豏
去声
一送 二宋 三绛 四置 五未 六御 七遇 八霁 九泰 十卦 十一队 十二震 十三问 十四愿 十五翰 十六谏 十七霰 十八啸 十九效 二十号 廿一个 廿二祃 廿三漾 廿四敬 廿五径 廿六宥 廿七沁 廿八勘 廿九艳 三十陷
入声
一屋 二沃 三觉 四质 五物 六月 七曷 八黠 九屑 十药 十一陌 十二锡 十三职 十四缉 十五合 十六叶 十七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