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这篇文章来自我的好友的亲身经历,虽说是她的故事,似乎又是很多来自小城市孩子到大城市打拼,整日忙忙碌碌却被误解和谩骂的经历。
周末许久没联系的学生时期的好友从深圳来北京,考虑到家里人多嘈杂,于是选在了餐馆见面。每天在工作和孩子中忙忙碌碌,偶尔真正放松下来,我们两个人七嘴八舌的聊了很久。聊到最后好友有些伤感,说着说着还掉下了眼泪。
最光鲜的苦逼生活
好友混的不错,在深圳买了一套300平的房子,一个儿子五岁了,工作稳定,工资收入不菲。和老公虽说没有爱得轰轰烈烈,但两个人这么多年来也和和睦睦。这一切都是我们当初来到城市发誓要实现的愿望,还好年不过40岁,愿望达成。
对于一个从小城市只身来到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来说,这一路有多少困难,走过的人都心知肚明。初来乍到时为了剩下几百块钱,住着地下室。能拥有一个阳光可以照射进来的窗子的房间是最奢侈的愿望。
图源 | 搜狐网
房间外各路神仙,搞不好自己还碰到了“事故房”。早上天未亮人已起,买上路边摊的早餐,跑步赶刚刚开过来的公交车。一路小跑后发现居然挤不进去,只要焦急等待下一辆。迟到,没人听你的理由。晚上加班,赶不上末班公交,而打车太贵,只好在公司角落睡上一晚。
这样的生活好友一直持续了很多年,因为她来到了城市,是最荣耀的事情,所以即使再辛苦也总是对家里报喜不报忧。
城市的人情冷淡是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晃十几年过去,后来生活慢慢改善,结婚生子,又有了自己的房子。自己也逐渐适应了大城市的生活。努力会有回报,但不会轻易给予回报,需要我们不懈的坚持和努力。大浪淘沙,好友就是被留下的那波人。
一天24小时,时间被家庭和工作瓜分的所剩无几,也因此和家乡的亲戚们联络少之又少。虽然联络少,每逢节日喜事都会跟着随份子。但因为联络少了,有一次电话中被说:
“你是大城市人了,把我们这些老家伙都忘了,真是白养了”。
这句话听完我有点震惊,但不得不承认生活环境注定思维模式不同。
图源 | 搜狐网
我们经常说城里人没有人情味,但当你成为其中一员时你会发现,同在一个城市如隔两座城。明明同在北京的亲人,我们却无法像小时候隔三差五窜个门。好不容易的周末,不是贡献给了打扫卫生就是贡献给了孩子们。偶尔的清闲,总是希望给自己放松放松,而这个放松可能也就个把小时。
我们们们们为什么变成了我们?
伊•谢•科恩在《自我论》中写道:“传统社会中的个体首先是通过他对一定社会群体、即他在他的‘我们’中,意识到自己的”。到了如今,现代性意味着对自我的理解由群体主义向个体主义的转变。
大卫•格里芬的《后现代精神》写道:“个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越来越受制于大型工厂、国民经济、大城市和民族国家等影响”。群体所带给人们归属感越来越少,民众似乎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缺少了必要的联系而变得疏离。
其实通俗点说,小城市人际关系更重要,七大姑八大姨能解决从工商到医疗的很多问题。而到了大城市规则全变了,联系少了情感也就少了。
图源 | 搜狐号:心灵麦田
好友的被误解可能永远无法消除,但因为知道个中原由最后倒也释然了。最后我想说,生活是自己的,既然已经那么辛苦,还是让自己开心一些更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