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了那么久,直到今天终有体会。一个人,习惯了网络,捂紧了伤口,也就学会了闭嘴。
人,走到最后,最终注定都要闭嘴的。张口,是为了吃饭和表达。而闭嘴,则事关于本能和生死。
人,一旦闭嘴,便是对这个世界已经再无所求。也就意味着一个人已经完全超越了生死,生死于他,已经没有任何现实的意义。
古今文人,或高居于庙堂,或意气风发,或寄情于山水。想这其中势必有内在关联的。
这其中,似范仲淹那种身居高位仍发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的毕竟是少数。而“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的在这世间则占据了绝大多数。
他们性如蒲草,心似繁花,自由化生,离离原上,生死枯荣。它们惊蛰而动,春意萌生。清明一到,南疆北国,漫山遍野,百花生动,欣欣向荣。

它们,何曾书写?它们,何曾表达?
它们,一直都在用自己的生命,默默感受着这个世界的时势变迁,冷暖变化。
春生夏长,芬芳写意。萧瑟本真,秋收冬藏。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它们,一直在用自己的内心与本性的欣喜,和生命中最完美的形态,无时无刻都在面向这个世界。与我们相对,向我们微笑,与我们同在,与我们共生。在这个世间,作着自己内心当中最真挚生动的表达。
领会了这些,一个人,距离文学的大门便不会太远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