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花山
在我妈眼中,我从来不是个懂事孩子。
照她说的,我在她面前“经常大声嚷嚷,
说话做事也不晓得为别人着想,
全凭自己的性子来。
可她在我姥姥面前,
从来都是“恭恭敬敬,不敢说半个‘不’字”。
是,在我印象里,
很多人都向我夸过,“你妈真好。”
生活中,她也是为人处事礼貌有加,思虑周全。
然而,我妈这大半辈子过得好不好,
我最清楚。
1
我姥姥6个孩子中,我妈排行老二,
也是唯一一个被自己母亲忘记生日在哪天的小孩。
4个弟弟妹妹,几乎都是我妈一手带大的。
事业心极重的姥姥那会儿在家乡是风云人物,
也因此大部分时候都不着家。
我妈打从能够得到灶台起,就给一家人煮饭了。
她很用心地为家人做着她能做的一切,
小小一个称赞便让她满足。
她是父母面前那个早早懂事的小孩,
一直在用自己的“懂事”讨好这个世界。
他们都在夸她“好”。
然而,她的“好”不是出于自然生发的爱,
而是出自恐惧。
生命伊始,她就学会了一个逻辑:
只有付出才能得到关注和爱。
不付出就可能没回应,或者很少。
为了不被抛弃,为了得到爱,
她一步步出让自己的领土。
至于那些无助、委屈乃至愤怒,全被压抑了下来。
2
这个懂事的孩子,后来长大了,
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小孩,
依然用着同样一套模式过活,
牺牲自己、讨好别人。
我小时候最怕的一件事,
是回到家看到我妈跟我爸吵完架后独自呆坐。
她不哭闹,不愤怒,连一个字也不说。
她甚至还会起身去做饭去照顾我们的生活。
可是,我看得见她眼睛里的泪,
也看得到,
她脸上的每一丝纹路都藏着悲伤。
讨好的孩子当然会伤心。
那些伤心,背后的潜台词是:
我都这么努力了,我已经付出了这么多,
你怎么还这样对我,不尊重我,不爱我!
3
从这个角度说,懂事的讨好者们,
每一份付出都在期待回报。
他们没能自己照顾好自己,
却渴望别人来照顾自己。
他们在行为层面照顾别人,
转而希望他人在心理层面照顾自己。
这其实把自己和他人都拖入到一种困境。
越亲近的人,体验的越深。
比如,
当讨好型的母亲很用心地做好了饭菜,
她的期待是,
孩子能够吃得干干净净,且欢欢喜喜。
如果孩子拒绝,母亲会很难过,甚至恼怒,
“我为你做了这么多,这么辛苦,
你就是这样回报我的吗”。
孩子则会因此焦虑、恐惧。
最要命的是,他很可能还会觉得内疚,
似乎是自己伤害了母亲,欠了母亲。
为了回避这些不舒服的体验,
孩子们往往选择让步,
放弃自己的自主意愿,
也很“懂事”地去照顾母亲的情感需要。
但是时间久了,他们会越来越想逃避。
既然接受你的好,意味着要靠牺牲自我去偿还,
那么我尽可能躲开好了,
我尽可能不接受你的“好”就好了。
这样的小孩长大后,会倾向于封闭自我。
百事不求人。万事不求人。
积极地看,这很独立。
消极的结果却是,
他们缺乏求助的能力,人际关系不佳,
甚至可能把自己活成孤家寡人。
我就曾把自己过成这个样子。
我妈妈那么热情好客,我却总想躲得人群远远的。
躲起来也并不舒服,
因为心底里天然地对关系、对温暖有持续的渴望。
我害怕麻烦别人,可真相却是,
麻烦别人是一种能力,有麻烦才有关系。
试图消灭“麻烦”,
也就消灭了跟外部世界的链接和滋养。
这是个困境。
我花了很大功夫,才让自己的处境有所改善。
过程当然异常艰难。
4
如果你至今仍然热衷于“懂事”这件事,
那不如早些断了这份执念吧。
期待一个孩子懂事,
更像是在满足父母的某种幻想,
因为这样我们就会很爽,
成就感暴涨,
生活顺风顺水
——这对孩子不公平,更不现实。
小孩从来不是为了懂事、乖巧、听话才来到这个世上的。
当孩子言行显得没分寸,
那不是不懂事,而是不知道边界在哪里。
你只需要清晰地告诉孩子,
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
哪些会影响到他人。
这叫立规矩。
当孩子磨人、闹情绪,
让你觉得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
那不是不懂事,
多半是孩子不舒服了,
内心有冲突
(譬如既想独立,又能力有限只能依赖的时候,2岁前后以及青春期常见)。
你需要hold住孩子情绪满满的当下,
陪伴他平静下来再就事论事。
这叫共情与接纳。
当孩子逆反,总跟你说“不”,
对你说的话、
你做的安排表现出一百个一千个抵触,
那不是不懂事,
而意味着你干预太多、掌控太多了,
孩子在揭竿起义,捍卫自己的主权。
你需要少做一些,再少做一些。
这叫放手与撤离。
5
一个小孩在父母面前折腾,
呈现出不懂事的一面,
某种程度说,是对父母能力的一种褒奖。
因为只有一种情况孩子才会在父母面前闹,
那就是他敢。
你够皮实,孩子相信你耐受得了自己的折腾;
你跟孩子的亲子关系建立的好,
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最终会被接纳,
所以,他们才敢“不懂事”,
才敢在父母身边各种“作”。
那些不接受孩子发脾气、
不允许孩子犯错以及对孩子限制过多的父母,
表面看,他们管教孩子更有成效,
其实不过是他们自己无法耐受负面情绪,
以及无法承受犯错的后果,
苛刻地要求孩子体贴自己。
他们养出的小孩,长大后的确很懂事,
但也格外压抑谨慎,缺乏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那些被年迈体弱的老人养大的孩子境遇也类似。
这些小孩往往安静且温顺(甚至木讷),
因为他们再清楚不过,
自己的抚养人多么弱小,多需要被照顾。
小孩照顾大人的方式,就是尽可能懂事,
不给大人惹麻烦。
这样想一想,早早懂事的孩子多让人心疼,
而那些敢于在父母面前闹腾、
不必小心翼翼畏手畏脚的小孩何其幸运!
他们好奇了,就敢去探究;
喜欢了,就敢开口要;
不怕被批评责骂,所以敢犯错;
因为被肯定和鼓励着,所以敢坚持自己的主张。
总之,
他们有能力过好现在,而不必刻意去讨好明天。
他们面对世界时,
之所以能够如此自在、独立又自信满满,
只因为他们在父母面前,
无数次地犯错、闹腾、各种“不懂事”时,
都被允许过、接纳过、理解过。
父母就是孩子通向外部世界的演练场。
在孩子和世界之间,站着父母。
作者:花山,自媒体主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二孩妈妈。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