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702806/7547e56c922991a7.jpg)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镇中学里念书,由于离家较远,我成了住读生,每星期回家一次。那时候读书的条件很艰苦,我经常从家里背米到学校换成饭票,从家里带去罐头瓶装的腌菜,一方面开开口味,另一方面也可省下些菜钱。但更让我难忘的是,上晚自习在校点蜡烛的情景。
学校里的功课抓得很紧,每天晚上我们都要上晚自习。晚自习经常停电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为了不耽误学习,老师号召大家买蜡烛,秉烛学习。那时候其实我们每个同学家里都有煤油灯,可是毕竟煤油灯携带不方便,也不安全,加之燃烧会产生黑烟,这样一对比,用蜡烛照明自然成了首选。蜡烛通常是白色的,粗细如成人的手指大小,长度比一根筷子稍短,蜡烛中心有一根棉线作为引子。
上晚自习时,在大家正聚精会神地学习的当儿,忽然一下停电了,教室里一片黑暗。一阵叽叽喳喳的嘈杂声过后,同学们的课桌上次第点起了蜡烛。有两个同学共一支蜡烛的,也有一人一支的。
蜡烛点亮以后,将蜡烛头倾斜,滴两滴热油于课桌上,然后将蜡烛的屁股置于其上,这样蜡烛就牢牢地粘在了课桌上,不至于摔倒。蜡烛的光线驱赶着夜的黑,教室里的每个角落都洒满了蜡烛的青晖,昏黄的灯光虽然不及日光灯的光线那般耀眼,那带着温度星星点点的光亮点缀着整间教室的空间,光与影的奇妙组合,影影绰绰,错落有致,倒也别有一番风味。
教室的墙上贴着几处标语,上面写着“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人生能有几回搏?”以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类的励志语录。年轻的我们都无比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时光,是呀,古人为了学习尚且能够凿壁偷光,今天我们能够点蜡烛学习是何其幸运呀!烛光如豆,照亮了一张张充满稚气的脸庞,忽闪的眸子里充满着对知识的企盼。
一阵风儿袭来,蜡烛的火焰跳摆着,忽闪不定,蜡烛油流了一片,像极了美人的眼泪。这让我想起当时流行的一部由倪萍主演的电影《流泪的红蜡烛》。对我们来说,蜡烛是金贵的,可不能让蜡烛“流泪”呀,于是找来一本书挡在蜡烛前面,遮避那闯进教室里的乱风。
下了晚自习,有几位刻苦的同学仍不愿离去。学校里的纪律相对宽松,在熄灯的时间里,留在教室里的同学依然点亮了蜡烛,挑灯夜战。尽管老师们总是强调要提高学习的效率,注意学习的方法,可是“笨鸟先飞”、“勤能补拙”的道理,大家也是懂的。
那些年我们家里养了几头羊,我记得有一年春节家里宰羊,父亲将羊体内的油脂收集起来,白花花的如蜡状的羊油竟然装了满满一脸盆。父亲说羊油可以用来做蜡烛,这让我感到很新奇,心想一盆油该可以做多少支蜡烛啊!但父亲终究没有将羊油制成蜡烛,他将那些油拿去卖掉了,多少年后我还一直对这事耿耿于怀呢!
如今,除了在红白喜事或是个人生日宴上,我们仍能看到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蜡烛外,那传统的白色的蜡烛俨然早已从我们的生活中销声匿迹了,但是我却每每想起那些年点蜡烛学习的情景,那种记忆历久弥新,难以忘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