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念赵鼎的《寒食》,走在宁静的古镇,走着走着,走进了昔日的军事重镇。水运为主的古代,靖港是长沙四条商道和对外交通线所必经之处。一遇战争,商道和交通线就是双方定胜负的生命线。靖港扼控长沙西北大门,先后成为兵家逐鹿的战场。战争又赋予了这个古镇深厚的历史底蕴,古镇至今流传的经典故事大都与战争相关。神勇的关羽在靖港的中夹口留下玉泉山的传说,“水神”杨泗将军的传说则更丰富;靖港之名是靖港人对“战神”李靖的文明之师的感恩,正在兴建的曾国藩文化公园,则是靖港人对曾国藩“屡败屡战“之精神地赞赏。
咸丰四年,曾国藩的湘军与石贞祥的太平军鏖战靖港,血染湘水,尸蔽江河,炮声喊杀声响彻靖港上空。靖港团练中炮身亡,湘军大败,曾国藩威颜尽失,愤而投江,被同僚救起。后,水师彭玉麟和陆师塔齐布联手攻击太平军,太平军退出靖港而守岳州。这次战争留给靖港人许多传说外,还留下了两块墓碑。在靖港镇螃蟹岭西南有一个八十义冢,简陋的墓碑面南而立,上书“八十义冢”,无题额无落款。这是靖港居民不忍见尸体漂浮于江面,组织人力,将江面和沿岸尸体一一收集起来,掩埋于螃蟹岭。另一墓碑在靖港一个名叫挖口子的地方,据《靖港史话》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靖港》的记载,“该墓碑坐南朝北,墓体呈长方形,横宽三十余米,纵深约十米,高约七米。封土堆全部用规整的麻石片覆盖,墓前左右各有一柱高大的石雕华表。中间是祁阳石主碑,碑高八尺八寸,碑上阴刻四十厘米见方的大字:‘八十八人之墓’。主碑有石香案和拜台,拜台下是临水而建的十二级麻石台阶。墓体后方是麻石副碑,碑上阴刻数百字碑文。”传说中,“两块公墓中掩埋的无名尸体分属两个阵营,有些是朝廷要犯,有些是为国尽忠的烈士,不合适埋在一起。古镇上一德高望重的老人发话:不管死者生前是什么身份,入土为安。”就这样,水火不相容的两军士卒,死后却同居一穴。
回想靖港人记载的八十八人墓,脑中清晰地现出“仁义”两字。《礼记·礼运》中说“仁者,义之本也。”《孟子·离娄上》中有“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朱熹集注》:“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义由仁而来,亦与美善同意,是实现“仁”推广“仁”的最适宜的路径。昔日的靖港人用行动诠释了“仁义”两字,现代的我们该如何发扬这个“仁义”呢?
这次回乡挂清,坟上随风飘荡的纸球、蜡烛和香燃完后的短棍、地上的鞭炮碎屑和冥纸灰烬,让我心生感慨。“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传统文化节日在政府的引导下回归,法定的节假日也方便民众,传统文化渐渐被民众重视起来。有后人的坟上自会有人扫祭,没有后人的就略显凄凉了,更别说战争留下的无名墓。想到这里,我决定去八十八人墓。
买了香烛鞭炮冥纸,准备沿沩水上行去挖口子。靖港观音寺的住持宗云法师知道后嘱咐我给亡灵念诵往生咒,热情的彭居士借来一辆摩托车,陪我前往。摩托车沿沩水河岸行驶着,一直没有看到挺立的墓碑。不断停车询问,在老农指引下,我们终于找到了八十八人墓的墓基。老农说墓碑早毁了,他还将沩水改道前后的情形一一告诉我们。想起挂清时堂兄说爷爷的墓碑是运动前,伯伯晚上偷偷掩埋后才得已保存完好。看着空荡荡地河堤,心里非常难过。转念一想,墓碑确实存在过,当地老农也能记住并帮我们找到墓基,即使墓碑没有了,靖港人心中还有这墓碑的。这样一想,心稍好过点,随即又沉重起来,为这里埋葬的魂灵。虔诚地插上香烛,点燃,将冥纸烧化,燃放鞭炮,长跪墓基处,大声念诵往生咒。不管他们是否能感受到,我尽心做完这些事后,心才安宁。
返回观音寺途中,想起战争带给古镇的点点滴滴,假“护国军”在靖港的强抢;赵恒锡、蔡钜献火拼时的骚扰;日本鬼子进犯靖港的无恶不作;李靖部队制造的军民鱼水情深;曾国藩的醒悟和由败而兴的史实……不管战争给予靖港人的是什么,他们都用他们的仁义之心对待承受。对来侵略的日本鬼子,靖港人用一支“正义军”来迎接他们,以牙还牙,以血还血,浴血奋战到日军投降。对纪律严明,带来了一方平安的部队,靖港人心存感恩,更改地名纪念并教育后人。对争权夺利,引起朝代更替的国内战争,靖港人宽容地承受着……战争很大程度上主宰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靖港人也在战争中成熟,他们对和平、光明与正义的渴望,孕育了靖港人的勤劳勇敢、纯朴直爽、诚信精明、能文善武、重情重义、豁达开朗的品德,并秉承至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