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空穴来风
这个成语的来历和屈原的大弟子宋玉有关。有一次,宋玉和楚顷襄王一起出去玩,突然,一股清风拂面而来。楚王说:好爽啊,你看看,这么好的风,是我和百姓共享的。
楚王这话其实就是在自吹自擂,他觉得他把国家治理得很好,百姓和他享一样的福,但其实楚顷襄王生活比较荒淫。
宋玉听到这话,就讽刺楚王。宋玉说:“哎呀,这么好的风,那是大王您独享的,百姓哪有资格和您共享?”
楚王说:“此话怎讲?”
宋玉说:“我听我的老师屈原说过,枳树只要弯了,鸟就会跑来筑巢,洞穴只要空了,里面就会产生风。所以环境不同,产生的结果就不同。皇宫里面那么高贵,吹的风自然清爽,但百姓住在街头陋巷,那里吹的风都带着灰尘和沙子,那才是老百姓的风,您是没体验过的。”
宋玉这个讽刺很精妙,顺着楚王的话就把楚王骂了一顿。其中宋玉回答的这句话,它的原文是:“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这就是空穴来风的出处。宋玉说这个词,意思是只有空了的洞穴才会产生风,事情的结果必然是有原因、有根据的,不是无中生有的。
而且,后世的诗文里,这个成语都是用的原意,直到一百年前都是。比如梁启超《续论市民与银行》里有句话:“然而银行当事人,安能逃避责任,空穴来风,理有固然。”你当事人怎么能逃避责任呢,只有空穴才会来风,事出必然有因。这个成语用的都是原意。
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可能是近几十年,空穴来风这个词竟然变成了和它本意完全相反了。现在多用来指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
四、出尔反尔
出尔反尔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战国时期,邹国与鲁国发生冲突,邹国失利,于是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而牺牲的。杀了这些百姓吧,杀不了那么多;不杀他们吧,又实在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杀而无动于衷,到底怎么办呢?”
孟子告诉他:“当年邹国灾荒,百姓饿死,您的官员并无人去救济百姓,曾子说‘你怎样对待别人,将来别人会怎样对待你’,您不要归罪百姓了,如果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与你们一心了。”
邹穆公回想当年邹国闹灾荒的情形就明白其中的道理,在全国推行了仁政。
因此,出尔反尔最初是指你怎样对付人家,人家就会怎样对待你。现在则多指自己说了或做了后,后来又反悔。比喻言行自相矛盾,反复无常,说话不算数。
五、人尽可夫
现在是一个贬义词,用于形容作风不检点的女子,而过去,这个词的含义和现在却是有所不同。
该成语出自:《左传·桓公十五年》: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左传·桓公十五年》中有说:春秋·桓公十五年, 郑国。郑大夫祭仲专权跋扈,郑厉公担心对自己的国位不利,于是派祭仲的女婿雍纠去暗杀他。雍纠准备在郊外宴请祭仲,然后趁机杀死他。而祭仲的女儿,雍姬知道了此事,十分为难,于是向自己的母亲求教。对自己的母亲说:“父亲与丈夫哪一个更亲近?”(父与夫孰亲?)。
而她母亲说:“任何男子,都可能成为一个女人的丈夫,父亲却只有一个,怎么能够相比呢?“(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于是雍姬便舍弃了夫妇之情,将暗杀事件告诉了祭仲,而后祭仲就杀了雍纠,把尸体摆在周氏的池塘边。郑厉公装载了尸体逃离郑国,说:“大事和妇女商量,死得活该。” ( 公载以出,曰:“谋及妇人,宜其死也。” )
对于自己的丈夫要杀自己的父亲,在两者只能选择一个的生死关头,她的母亲说“人尽夫也,父一而已”,是从血缘的唯一性上做了比较,指出两者的不可比性。
在这里,这个词语本身是没有贬义的,天下之人,可以作为丈夫的,可能是任何一人,也就是丈夫的选择范围是天下男子,而父亲却只有一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