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巧,今天是自己的生日,也是所谓的520。很少过生日,除了大学女友给自己过过外,再无。我喜欢平常的日子节日化,重要的日子平常化。
不喜欢生日快乐、祝你幸福这样祝福的话,因为一切这样的话都带有敷衍性,几无真诚可言。就像每逢过年给亲朋好友写祝福的微信,很少用那些被用腻的词汇,而是根据每个人最实际的情况说最朴素的话。没人会一帆风顺,更没人会万事如意,不必骗自己。享受不幸和打击,用完整而不带偏见的眼光接受整个人生,既是一件靠谱的事,更是一件有根底的幸福之事。
虽不喜欢徐志摩的多情和单纯的诗人气质,但很喜欢他那句“于茫茫人海中寻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真正好的婚姻从来不会是被动敷衍得来的,也不是焦虑不加选择追求来的。人越成长,思想越成熟对“适合”二字也越挑剔。削足适履的事干的既伤害脚,同时也是对鞋子的不尊重。
前几天在一个读书群分享了几对夫妻相处之道的例子。实话说,之所以把刘若英和钟石排在首位,是因为他们的例子更具现代性,对当今的年轻人更有启发。都努力把自己过得更好,爱对方同时也不过分纠缠对方让彼此精神和现实空间都独立点。。既是夫妻,更是朋友,这才理想。排在第二位的是李大钊和结发妻子彭秀兰。他们虽是传统的包办式婚姻,但李大钊一生都没嫌弃过大字不识的妻子,并且很尊重她。每次,陈独秀等人前往他家里看望,他都让妻子从厨房走出来和大家认识打招呼。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一个人最可贵的品质此时体现的格外真实而感人。第三个是苏格拉底和胡适与悍妻的相处之道。如果老天不安排一位与你对路的人与你走完一生该怎么办?苏格拉底的态度是就当磨练自己的心性,胡适同样。最后二者是迫不得已,虽然也算得上幸福,但个人以为,这只是消极的幸福。
再谈单身。提到单身,很多人多少带有一种鄙视的眼光。似乎,单身男女必须要给予鄙视,这样他们才有动力去完成结婚这一社会公认的人一生必须该完成的事。确实结婚自有结婚的意义,但未必每个人都该把结婚当作一件任务来完成。农村人最喜欢一句话,子女结婚,你的人生任务也就完成了。对父母来说子女结婚是自己任务的完成。可有谁给他们布置这个任务了呢?
之前讨论过这个问题。中国文化里,人总活在各种关系中,个人价值只有通过关系互动才能得以实现。父母的价值实现投射在子女身上,所以子女幸福成为自己幸福的全部。我们传统文化一再歌颂这种无私的爱,但很少有人从另一面去反思这种观念的不合理。当然,在一个需要通过关系捆绑来实现家族甚至国家团结的传统社会,这种文化是具有合理存在理由的。但社会发展到今天,还要把一个人编排在各种关系中去定义他的存在和价值,这多少有点问题。
“五四”时期为什么提倡人的个性解放?难道只是他们追求个人的狭隘幸福吗?不,人的解放是一个哲学问题,然后又是一个社会学问题。人自身孕育着巨大的能量,只是被后天各种社会规矩给限制了。近代中国落后于欧洲,归根究底还是文化的落后,这个发现是“五四”运动最大的历史贡献。那么是哪里的落后?就是忽视具体人而片面重视抽象人民和国家。为了社会稳定,每个人必须被各种规矩制度和价值观念紧紧捆绑。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中国人大部分是一个面孔,男人温文尔雅,女人温柔贤惠。我们的文化排斥每个人来自天性的多元性格特质,,所以也就无法让丰富的价值可能性得到生长和体现。刚一出生就被扼杀在摇篮里,,掐死他们的正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统一而排多元的特质。四亿五千万人口的中国与一个岛国日本相比,国力相差甚远,这足以说明问题。
假如,我们能真正站在人自身去理解每个人的人生价值和意义,而不是用政治化的语言来解读。我想,我们必能认识到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该是什么样子,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该是什么样子。可惜,,救亡压倒启蒙,在那个随时都有亡国灭种危险的特殊年代,一辈先人用生命探寻出来的道路最后被我们忽视了。国家倒被拯救了,可精神启蒙却迟迟没跟上,反而一度出现倒退。这个课我们必须补,,我想这也是对100年前的“五四”英雄们最高的缅怀和纪念。
虽然,从520谈到结婚再谈到五四,说的有点远,但还是之前的观点:一切个人的最终也都是民族的和国家的,甚至也是全人类的。用尼采的一句话做结: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