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忆(二)

忆(二)

作者: laiquziru | 来源:发表于2018-06-05 21:57 被阅读174次

    忆(一)写过后,昨天三个姐姐来探望婆婆,说起过去的事,有几处需要更正一下,1  关于爷爷奶奶:1941年 ,因为举家之力修建被日寇烧毁的房子,用掉了家里的粮食,没想到接下来是连续三年的旱灾、蝗灾,再加上日寇的侵袭,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2  关于叔叔:其实公爹兄弟四个,有两个都是因为贫病而早夭了,送走的那个叔叔走时已经四岁了,是被一个洛阳的军官带走的。解放后公爹和姑姑兄妹二人去洛阳找过,当时得到的信息是丢了,兄妹二人怀疑是跟着国民党撤退到台湾了,大陆和台湾通航后还去台湾找过,也没有找到。

    3  关于姑姑:姑姑六岁就被送到婆家做了童养媳,姑父比姑姑小三岁,爷爷奶奶饿死的时候姑姑八岁。

    4  关于公爹:公爹是15岁被国民党抓了壮丁,抓走的时候爷爷奶奶已经亡故。逃回来的时候是和同乡四个,一个是郑州凤凰台的,一个是新郑的,一个是上街的,回来后公爹跟着凤凰台的大哥生活了一段时间才回黄岗寺跟四爷四奶在一起。这一起逃回来的老兄弟四个还一直联系,我嫁过来之后还见过三位大伯。

                      (叁)

    1931年农历七月十三,在郑县火车站南的一个村庄——小李庄村出生了一个女婴,她就是我的婆婆。

    婆婆家的家境要比公爹家好一点,因为临近县城,再加上姥爷头脑灵活,开了一个小饭铺,卖点丸子汤、面条等等一些简单的饭食,到端午节包粽子卖粽子(婆婆也因此练就了一手包粽子的绝活),走街串巷的小营生,不过也就是一家人顾个温饱,不至于饿肚子而已。婆婆有一个哥哥,三个妹妹,除了最小的妹妹留在了城里,婆婆嫁到了黄岗寺,二姨嫁到了于寨(现在的工人路陇海路了,三姨嫁到了十里铺,都是郊区。有一次我问婆婆为啥姊妹仨都嫁到了农村,婆婆说,那时候不是老日光撂炸弹么,正说着话都得赶紧跑住躲炸弹,恁姥说,嫁妞了都远一点,嫁到老日不撂炸弹的城外去,就这样俺姊妹仨就都嫁出去了。

    婆婆家在小李庄是一个大家族,有一个叔叔对她很疼爱,经常的给她买糖吃,也因为这个叔叔保全了这一大家子,虽也是身处乱世,家里人倒没有经历过公爹家经历的事情。

    再回来说说公爹。

    从部队逃回来,在大哥家过了一段时间后,公爹回到了自己家,此时的家已经不能称之为家了,父母已亡,妹妹寄人篱下,弟弟不知所踪,公爹孤身一人,和自己的四叔四婶相依为命。解放后分了几亩地,种点粮食,听老人说他还会种甜瓜,就靠这个换点钱,没有了战乱,虽然还是穷,但日子总算是一天天好起来了,能看到希望,也有了盼头。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只有亲身经历过那样的生活,才会有如此深刻的体会。

    时间悠忽就到了1949年,公爹的一个大婶做媒,给公公婆婆牵了红线,得到双方老人的首肯,这门亲事就这样敲定了。后来我问过婆婆,跟公爹结婚前有没有见过面,婆婆说就见过一次,还是公爹去饭铺,她躲在后厨偷偷的看了一眼,直到领结婚证才又见了一面,再见就是结婚当天了。

    1950年,公爹22岁,婆婆19岁,二人举行了一个新式的婚礼。我结婚后还听公爹说起过他们俩结婚的事儿,公爹说:恁妈那时候可雅了!诺时候也没有坐花轿,往那滑杆上一坐(就是现在在山上能看到的那种滑杆),带着个墨镜,也没有用盖头,恁姥爷还给她陪嫁咧柜子、桌子、箱子、洗脸盆架……可雅了!

    风风光光的嫁过来,日子可不是那么好过的。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每天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哪一件离了钱它也不能行。幸好公爹还小有积蓄,生活还能勉力支撑下去。

    1951年农历9月11,一声嘹亮的啼哭打破了宁静的秋天,一个新生命降生了,公公婆婆的第一个孩子、我们的大姐来到了人世,院里怒放的菊花、流淌着菊香,大姐就取名为——荆菊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忆(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abm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