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表达她写作是为了成为大作家,具体的表现是出的书被疯抢,从此实现财富自由。我看的时候想起“超跑车主谬论”,也就是说超跑车主开着豪车,是在展现自己很聪明、有钱、有品位。而我们这样的普通人看到他们的豪车,会想到的是“如果我开着那辆车,大家会觉得我很酷。”而不是超跑车主期待的“开这车的家伙真酷。”
这里吊诡的是人们往往想要用财富来向其他人传递讯息,认为他们应该要得到大家的喜欢与羡慕。但是在真实世界里,其他人往往忽视你认为该羡慕你的部分,不是因为他们觉得拥有财富不值得羡慕,而是因为他们拿你的财富数字当成比较基准,反映出自己想要被大家喜欢与羡慕的欲望。就像那些渴望成为作家的人,最核心的渴望,并不是书写表达的能力,而是作家身份带来的荣誉和财富。
这几天看《The Psychology of Money》(金钱心理学),很认可作者的这个想法。他甚至还给他刚出生的儿子写了一封信说:“你可能认为自己想要拥有豪华车、名表和豪宅,不过我要告诉你,其实你没有这么想。你想要的是得到其他人的尊敬与羡慕,所以认为这些昂贵的东西会带来这一切。但这样做几乎没有用,对那些从你想得到他们尊重与羡慕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有时候我会看到抖音上一些炫耀豪车的留学生,很多人在评论里留言:“看到少爷过得这么好,老奴知足了。”也就是以仆从语气调侃博主的奢侈的生活。视频里出镜最多是那些豪宅,豪车,奢侈品,视频主人一般只有手出境。那些博主得到了羡慕,感觉到了满足,但他们真的清楚观众们目光只盯着车子,想象自己坐在驾驶座,而根本不在意他们吗?
我觉得那本书里对这种心理现象的描述也让我反思了很久。人人通常会希望能被其他人尊重与羡慕,于是花钱买下其实很少可以带来如你想像的奢侈品。可能从一开始这个假设就是错的,炫耀财富可能换来的只有空虚,财富是看不见的资产。
话题回到前面讲的开豪车的留学生。他们要付出很多钱吗?其实并没有。在国外买豪车不那么贵是因为首付要求不高,就算是几个家境一般的留学生每个人出一点钱月供,都可以供得起一辆豪车。这就有点像“拼下午茶”的名媛。我也见过那种几个留学生拼一辆豪车,约会时候开出去。但我在想的是,他们在后来的某一天会为当时的富贵行为后悔吗?
也许有的人会觉得我太小家子气,人家买豪车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不是炫耀型消费。据我所知,豪车的保险,保养,车的油费都比普通车高很多。为了炫耀而在豪车上花的钱,毫无疑问是消费。而他们买豪车,除了传递出他们是有钱人的讯号(甚至这点都经不起推敲)外,还体现出他们比起买这辆车之前,存款和每月现金流都少了很多。
崇尚物质是资本主义的风气,但财富更像是无形的资产。财富是还没买下的名车、还没入手的钻石、还没戴上的名表、舍弃不买的衣服与拒绝升等的头等舱机位。更简洁地说,财富是还没转化成手中实物的金融资产。
我们应该谨慎定义保有财富(wealthy)与有钱(rich)的差异。有钱是指当前收入。有些人开着一辆十万美元的名车,几乎肯定就是有钱人,因为即使他们是举债买车,每个月也得要拨得出一定的收入来缴车贷。豪宅买家也一样。第一眼就认出有钱人不难,他们往往想尽办法要被大家知道。但财富隐而不见,收入有进不出。财富是一种选项,但不是等着以后花用。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你各种选项、弹性与增值,以便未来有一天你可以买到比当下更多的物品。
参考《The Psychology of Money: Timeless lessons on wealth, greed, and happiness》8,9章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