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褪去浮华,再现真实李鸿章

褪去浮华,再现真实李鸿章

作者: 接地气的愚公 | 来源:发表于2018-06-28 13:10 被阅读0次

    褪去浮华,再现真实李鸿章

    ————读《李鸿章传》有感

    近代晚清名臣有四人,分别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这四人,即便对于才疏学浅的我来说,名字也是如雷贯耳。最近,看了梁启超先生写的《李鸿章传》一书,又一次体会了晚清那段屈辱、艰难的国家历史,也再次体会了在历史长河中渺小的一位臣子,如何背负着委屈,一次又一次的长年累月的在各国列强间、国际与朝廷间周旋和巧言,不仅仅为了个人名声,更多的为了民族利益和普罗大众。

    年少不懂李鸿章,如今方知真中堂。只有经历了足够的岁月洗炼,知晓了万般世事,方可真正体会李鸿章当时的心情和才干。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只有当我们将历史人物放在当时情境下,我们对当时历史条件、社会现状、面对的国际形势难度有足够的事实了解和分析后,我们才有资格体会和评价历史人物在当时所做的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抉择。这就像现在我们说买房,“要是当年我一个不小心借钱买它个几套,现在我也是大富翁了。”这样的语言太苍白,即使在当时,虽然房价不比现在的天价,但你仍然没有胆量买它个几套,因为你当时的收入和当时的房价依然相差太远,远得你不敢只为了那些不明确的收益,就冒险赌上未来。

    所以,我们应当放在当时情境下去理解一个人的作为,而梁启超先生就是从这个角度为李鸿章作传的。

    李鸿章于一九〇一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两月溘然辞世。近两个月后,流亡海外三年的梁启超完成了这部传记,可见梁启超对李鸿章辞世感触之深之切,他认为李鸿章是中国近四十年第一流的关键人物,李鸿章辞世后,国家的灾难一时再难有人出来奔波周旋,以后还找谁呢?

    本传记一改以往大事记、生平述说的写法,学习“西人传记之体”,试图从不同角度来写李鸿章,分别为:客观环境和条件(第2-3章)、军事家(第4-5章)、洋务(第6章)、甲午战争(第7章)、外交家(第8-9章)、赋闲和末路(第10-11章),这种写法虽不系统,但表达要点却特别突出,主题非常明确,能使读者深刻体会作者观点,尤其深入人心。这不是一本记录事件或记录人物生平的书,而是经过深度思考,去繁存简的尽量客观、中肯评价的书,也是一位著名人物评述另一著名人物的书。

    李鸿章生于1823年2月15日,卒于1901年11月7日,安徽合肥人。看看伴随他一生的大事吧!

    1840年,17岁,中秀才入学,这一年,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开始。

    1847年,24岁,中进士,列二甲第13名,朝考后改翰林院庶吉士。同时,拜曾国藩门下,开始学习经世之学。

    1853年,30岁,首次与太平军交锋。

    1862年,39岁,率领淮军正式入驻上海。

    1863~1864年,40-41岁,李鸿章率淮军和湘军一起基本剿灭太平天国,之后又镇压了捻军,因功加封为协办大学士,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清王朝,被誉为“中兴名臣”。同时,他开始办理洋务。

    1872年,49岁,选派第一批赴美留学子弟,兼任北洋通商大臣。

    1863-1894年,40-71岁,三十一年间,李鸿章办理洋务不计其数,基本为两类:军事方面,如购船、购械、造船、造械、筑炮台、修缮船坞等;商业方面,如开铁路、招商局、织布局、电报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等。另外,他还开办学堂、派学生去外国留学。

    应该说,到此,李鸿章一路走来,仕途顺利,军功显赫,洋务办理看起来有声有色,无人能敌,如果这时他解甲归田,一定会留下一个伟人名声和潇洒的背影。可是,可是,他继续、继续为国效力,为民奉献,从这时开始,他贡献的不只是才能,更多的是名声和日复一日灾难深重的屈辱,可以说,从这时开始,李鸿章的历史基本上也就是这段时期的中国历史了。他这段时期经历了甲午战争,从事了若干外交活动,但均以签订屈辱条约为结果。

    1894-1895年,71-72岁,中日甲午战争一役,苦心经营练习二十年的劲旅重兵,全军覆没,签订马关条约,李鸿章从此名声一落千丈,在国内人人喊打。

    1896年6月,73岁,在俄国逼迫下签订《中俄密约》。

    1901年9月,78岁,与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之后两月,李鸿章与世长辞,去世前一小时,俄使仍逼迫催促他签约,他闭目不睁。临终前,两行清泪缓缓滚出,直至部下告诉他:“俄使说了,您走之后不会为难我国”,以示让他放心,他才瞑目……他的消息传到慈禧处,慈禧的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感叹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其情可悲,其境可叹!

    在人生的后半场,李鸿章办理的洋务虽然比不上其它国家领袖,但他见识远超国人,知道应当将强军作为头等大事,知道中国处于三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大变局,老办法解决不了新问题了。尽管他苦心经营的军事仍旧惨败不已,他官督商办的政策使得商业一直发展不起来,但在当时国内仍然找不到第二个比他强的人,梁启超说:那些指责他的人毫无资格指责他。他办理的洋务大致如下:

    甲午海战是李鸿章一生的痛,此役过后,李鸿章发誓永不踏上日本国土,那段屈辱、割心的历程,想来直到临终,仍然历历在目。而在日本被浪人枪击的眼部枪弹一直不取出,想来也是他对自己战争失败的自我惩罚!当时,西方报纸有评论家称:“日本并不是和中国作战,实际上是和李鸿章一个人作战。”可见当时我国实力多么单薄,而李鸿章又是如何孤单无援。甲午之战,李鸿章有大的责任,但责任也不全在他,大概这样也是公允的!

    作为外交家的李鸿章,在国内实际上名声极其不好,被时人称为卖国贼,因为割地、赔款、卖权已经成为了外交交换的基本条件,时人愤怒在胸,四处辱骂。可是,这些辱骂之人,却只是除了骂和批评外,拿不出一点更好的办法,也出不了一点力,只是发泄发泄,以示爱国而已。无论怎么骂,问题还是要解决的!不然,枪炮就到北京城下,紫禁城门外了,老百姓饥寒交迫,无处可逃,就连慈禧老佛爷和光绪皇帝也无处可逃了。不议和怎么办?没有其它办法了。国家间是以实力论高下的,而不是自大和嘴皮子能解决的。

    在这样的情境下,谁谈谁背锅,总要有个背锅之人。可偏偏,列强们还就只认李鸿章。在列强眼中,知道李鸿章比其他人谈判有效,和朝廷其他人对话大多效力不大,所以多次谈判均指定李鸿章为谈判对象。比如:俄史喀希尼指定李鸿章参加俄国皇帝加冕典礼,换个人不行!

    如何能深切理解当时的李鸿章处境,看看签订的条约目录或许会有帮助(以下为部分)!

    1876年9月  中英《烟台条约》;

    1884年5月  中法《会议简明条款》;

    1885年4月  中日《天津条约》,同年《中法新约》;

    1895月      中日《马关条约》,同年11月,中日《辽南条约》;

    1896年       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中日《辽南条约》,《中俄密约》;

    1898年6月  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

    1901年9月  八国联军《辛丑条约》

    根据资料,李鸿章一生大概签订了30多个不平等条约,他在外交任上是多么心生悲凉,谁愿意整日与他国签不平等条约?每一次签约就是一次屈辱,在屈辱的心情下,还要据理力争,像菜市场讨价还价似的争一点是一点。回来后,还要在国内受骂被批评通告!那些和他同等地位的大臣们,除了批评骂他外,只装着自己的清高和迂腐的文人气息,似乎事不关己!李鸿章曾说,局外人难理解局内人的难处,的确如此。

    倒是国际上的敌人和对手们能稍加理解他,日本德富苏峰如此评论李鸿章(以下为译文摘录),!

    “中国的名人李鸿章死了,东亚地区的政局从此不免变得寂寞起来,不免替清朝朝廷感到栋梁折断。

    李鸿章的地位、李鸿章的势力都不是靠着侥幸得来的。他在中国的文武百官中的确有超凡的眼力、敏捷果断的政治手腕,的确不是普通官吏比得了的。他知道西方势力东侵的局势,了解外国的先进文明,想要利用这种文明来自强,这种眼光,即使是他的前辈曾国藩恐怕也要比他差上一截,更不用说左宗棠、曾国荃这些人了。

    他在天津训练淮军,用西式方法操练;创立北洋水师,在旅顺、威海、大沽设立要塞;开设轮船招商局,来方便沿海地区的水上交通;又开办机器局,制造武器;开办开平煤矿,倡议修筑铁路。在军事、商业、工业等方面,没有一个地方不留心。这种想法是否出于他本人先不说,大权是否都在他手中先不说,他办理洋务是否有成效也先不说,然而究竟是谁引导清朝进步到今天的程度的?因此不能不说:是李鸿章。

    世界上的人只知道有李鸿章,不知道还有北京的朝廷。尽管北京的朝廷对于李鸿章并不深深地信赖。不但如此,而且还常用猜疑、嫉妒的眼光看待他,只是由于存在着外国压迫,排难解忧的事情除了李鸿章谁也办不了,因此不得不用他而已。而且各省的总督、巡抚,朝廷里的百官,与李鸿章不和的人,到处都是。因此,即使在李鸿章事业最兴盛的时代,他在朝廷内部的势力都是相当薄弱的,并不像他对外的时候有无限权力、无限光荣。

    李鸿章的晚年萧条到了极点。他在前半生对英国相当亲近,他在后半生中最亲近的是俄国,因此英国认为李鸿章已经卖身给俄国政府了。他亲近俄国,是因为俄国可怕,还是因为俄国可以信赖?我不知道。总之,他认为俄国是东方最有势力的国家,因此宁可用关外的土地贿赂俄国,在俄国势力的保护之下以求得短暂的安宁,这是他亲近俄国的最大原因。因为他操办了《中俄密约》《满洲条约》等事情,有人把他看成是秦桧一样的人物,是一个卖国贼,这个说法实在是太苛刻了。他的这些行为是利害得失的问题,而不是正邪善恶的人性问题。

    李鸿章的大手笔还是令人惊叹。他是个中国人,一个伟大的中国人!!!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能够做到处变不惊、不气不恼,他能忍受普通人所不能忍受的,无论遇到什么失望的事情都能够像浮云掠过天空一样对待,他的内心能没有烦恼、没有悔恨吗?但从他的表面却看不出一丝痕迹。没见到铁血宰相俾斯麦吗?一旦在政治上失意下台,他胸中的愤怒火焰简直就要剧烈地喷发出来。而李鸿章对于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就像不值得他去思考一样。他的容忍力之强,是值得我们尊敬崇拜却无法赶上的。如果让他像诸葛亮那样做人,那么他绝对无法长期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为什么呢?李鸿章一生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中华帝国的衰亡史,就像剥笋皮,一天危似一天。和他同一时代的人物已经基本全部去世,他的一生也以前半生光辉、后半生黯淡而终结。而他在看待这些的时候从来都没有感到困扰。有人说,他是个没有脑子、没心肝的人!就算是这样,那么天下人能做到他这样没脑子、没心肝的又有几个?没脑子的人都可以做到这样的成绩,实在是可敬可赞的事情。“

    以上是一个日本人评论的,对于一个外国人能如此理解李鸿章,可见局势之艰险复杂,李鸿章处事之困难。也许当时的时代能这么理解李鸿章的人并不多,他注定了承受无边的委屈和愤恨而又无处诉说,替代的只能是超常的隐忍和决断,别无它法。

    梁启超属于维新派领袖,在为一个清廷重臣写传时,的确做到了尽量客观,选材全面,不偏不误导。全书仅6万多字,文字行云流畅,各章表述清晰有力,重大事件的分析力透纸背,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立体、全面、生动的李鸿章。

    读这本书时,既是在读一个人物,又是在读那段尘封不久的历史!李鸿章弓着背,拖着苍老的病体,不断奔波在各国使馆间,巧言力辨,为一条条痛心的不平等条约据理力争,苦心讨价,能少一条是一条,能减一点是一点的那种乞怜的神情跃然纸上!即使到今天,我辈读来仍心如刀绞,“弱国无外交“的悲凉之感油然而生!

    现今人们已经没那么爱读史了,即使爱读的也不那么读得懂了!毕竟历史已远去,与今天的关系不大了,不如读读财经报刊、人工智能来得更实用、畅快!只是,古人说过: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如果能将历史读懂了,就多了份深度,对待现今事务的认识就少一点幼稚不实,多一份洞察力!

    我知识浅薄,对历史一窍不通,只是每读一次就多一份敬畏,便想更多一点探究!每参观一个仅存的为数不多的历史古迹就多一份对前辈的敬佩,多一份想了解的冲动!

    那些人,那些事,不就是我们的爷爷奶奶,我们的爷爷奶奶的爷爷奶奶的鲜血淋漓的经历吗?

    怎又与我不相干!

    附:李鸿章诗一首

    劳劳车马未离鞍

    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乱

    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

    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

    诸君莫作等闲看。

    注:学识所限,内容及史料如有不全错漏之处,敬请谅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褪去浮华,再现真实李鸿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ajg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