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汉中

作者: 柏谷林 | 来源:发表于2019-11-27 13:49 被阅读0次

    作者/郭 鹏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繁盛兴旺的朝代,这不只反映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强大,而且在文化上,尤其诗歌创作上,更是达到了一个顶峰。以至今天,也无法超越。

    唐代的汉中,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独有的地理区位,使不少诗人把咏颂的目光投向汉中,给今天的汉中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也使我们从这些唐诗中了解到千多年前汉中的历史、人文、交通、生产、民俗等的方方面面,也使我们体味到诗人们对汉中这片大地的情结。唐诗中,咏颂汉中(及其关联的蜀道)是诗大约400多首,诗人50多人,为叙述方便,权且分为四类:

    蜀道诗:一部《全唐诗》中,涉及蜀道的诗,几乎俯拾即是。汉中地处都城长安与巴蜀之间,是沟通西部南北的枢纽地带。由长安南及向西南,依次有子午道、灙骆道、褒斜道、连云道、故道;汉中之南,由西向东依次有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可达川蜀。以上诸道,统称蜀道。唐诗中对这几条道路有大量诗咏。人们最为熟知的当是李白的《蜀道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地崩山捶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构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气势恢宏,千古绝唱;欧阳詹笔下的栈道,更是“乌企蛇盘地半天,下窥千仞到浮烟。”沈佺期的《夜宿七盘岭》、郑谷的《兴州江馆》、薛能《褒斜道中》,以及诗人白居易、元稹、岑参、王维、杜甫、张说、武元衡、韦庄等,都留下了许多咏颂汉中蜀道的诗作。从这些蜀道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汉中的交通、政治、民风等社会信息。

    咏史诗:汉中历史积淀深厚,历史人物辈出。因此在唐诗中,许多诗人,以汉中历史为题材,抒发感慨,借物表意。汉南从事胡曾有咏史诗《金牛驿》、《嶓冢》、《漢江》、《褒城》、《汉中》等。其《汉中》诗:“荆棘苍苍汉水湄,将坛烟草覆余基。适来投石空江上,犹似龙颜纳谏时。”这是汉中城南拜将坛见之史料的最早者。王仁裕《题孤云绝顶淮阴祠》诗:“不是冕旒轻布素,何劳丞相远追寻。”是埋怨刘邦:如果不是你轻慢韩信,就不会有萧何追韩信之事。可见在唐五代时,人们指认萧何追韩信处在南郑米仓山中的孤云山。元稹《褒城赠黄明府》:“迤逦七盘路,坡陁数丈城,花疑褒女笑,栈想武侯征。”韦庄《闻再幸梁洋》“才戏中原息战鼓,又闻天子幸巴西……遥思万里行宫梦,太白山前月欲低。”这一类诗均是对历史的追述或感慨。

    咏人诗:汉中自古名人甚多,这也是诗人们着笔的热点,如胡曾《褒城》诗:“恃宠娇多得自由,骊山举火戏诸侯。祗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本诗表面上写褒姒,实际上却是借褒姒故事讽谏唐帝因娇宠后宫而落得“胡尘满玉楼”的下场。刘禹锡《送温尚书镇兴元》:“旌旗入境犬无声,戮尽鲸鲵汉水清。从此世人移耳目,始知名将出书生。”作者站在朝廷的立场上,对滥杀汉中八百健儿的尚书温造极尽歌颂。

    风俗诗:唐代的陕南汉中,民风淳朴,在诗人笔下,亦农亦桑,亦耕亦渔,一派田园风光。 薛能《褒斜道中》“畬田闲日自烧松”句,岑参“水种新插秧,山田正烧畲”句,反映了当时汉中山区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薛能《西县途中二十韵》更是一副汉中画图:“野客误桑麻,从军带镆铘。……落日投江县,征尘漱齿牙。蜀音连井络,秦分隔褒斜。……忆昔临角黍,良遇得新瓜。良久庭阴转,行多履齿洼。气清岩下瀑,烟漫雨余畲。黄鸟当蚕候,稀蒿杂麦查。汗凉风似雪,浆度蜜如沙。野色生肥芋,乡仪捣散茶。”这里的桑麻、角黍、新瓜、肥芋、蒿、麦、散茶等农作物,蜀音、畬田、捣茶等风俗见闻,都是唐代汉中农业及民俗的真实记录。

    唐诗三百首

    一部《全唐诗》中,写汉中的诗绝不止以上几类,它虽不是汉中历史的直接记载,但却从另一个侧面对汉中千多年前的自然、人文作了形象的概括和艺术描绘,研究汉中历史,不可忽视了这一宝贵历史遗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唐诗中的汉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ajpw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