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高二,寄宿改走读第一周。
周三晚自习收到孩子信息,告诉我感冒了,要我熬些姜汤,买点药,他回来吃。
晚上吃了药,第二天早上说好些了,正常去学校上课。
下午老师打电话过来,说孩子非常不舒服,体温偏高,精神状态很差。
我请老师转告孩子,我会马上结束手头的工作,一个小时内赶到学校接他,带他去看病。
接到孩子,我拥抱了他,又头碰头探了体温,去诊所就医。
医生诊断为流感,需要打三天点滴,吃一周药。等病情稳定,办好复课证明,方可正常上课。
孩子需要在家至少四天。这四天时间我应该如何?与他做到有效陪伴呢?我想起了李雪霓老师的青春期家长必修课。
李老师说,陪伴孩子要做到真正的在场。所谓在场,是指父母通过行动和态度让孩子感受到父母跟他室友连接的而且能够及时回应他的需求。
这并不是要求父母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而是无论父母身在何处,都能了解到孩子的动态,评估孩子的需求,提供必要的支持保护,监督和约束,让孩子既感受到安全,又感受到界限。
而且李老师把这个“在场”,通俗的分为三种:人在、心在,网络在。
所谓“人在”就是陪伴。
孩子处在生病期间,发烧嗜睡,精力不够,所以我采取了全程有人守护的陪伴方式。
在打针过程中不管他醒着还是睡觉,我坐在旁边帮他留意点滴,为他倒水,帮他准备擦鼻涕的纸巾。他需要学习,我帮他准备好课桌和课本。他睡着的时候,隔一段时间就去看看他是否出汗,是否踢被子,摸摸额头看体温是否正常。
回到家中,给他做适合生病期间吃的食物,让他感受到我对他身体的关心。
第二层陪伴是“心在”,放下杂念,让心跟孩子在一起。
我们除了是孩子的父母,还有其他社会角色,有自己的工作。但在陪伴孩子的时候,我会全心投入,不干其他的工作。
那天孩子跟我聊起他上一次住院,是他十岁的时候摔伤了手。他无意提起了一个话题,我立刻把QQ空间打开,一起翻找过去的空间记录。
我们一起几乎把过往的十年的空间记录都回顾了一遍。有些瞬间,他记不清,我还记得。有些记录我忘记了,他又提醒我。说起那些开心的事情,我们都笑了。
感情连接的最好方式就是一同回忆愉快的过往。那天下午,我明显感觉到孩子的眉头舒展了,整个人都放松了。
另外,儿子处在月考前的关键时期,他有些担心学习跟不上。
我就安慰他:“假设下周就是要高考,你又生了病,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静下心来把病养好,以健康的状态去参加考试。就是最大的胜利。我们提前模拟了这样的风险,以后万一发生类似的事情你都有稳定而积极的心态去应对,这是一次多么好的经历。”
“这几天落下的课程,你还有那么多同学主动把笔记拍给你,主动提出帮你补课。这也是一次和同学建立特殊友情的机会。”
“而且你这次生病也让妈妈感受到了自己的重要性。随着你长大,妈妈觉得你好像越来越不需要妈妈了,妈妈其实也有些失落。所以能够照顾你,妈妈也挺开心的。”
听了我的话,孩子安心多了。踏踏实实的在家休养,精神好一点时,就会拿出书来复习。
第三种陪伴是“网络在”,指的是在周围搭建一个支持网络,需要的时候可以从中得到帮助。
因为白天我要上班。所以我争取到了先生的支持。他请假半天陪伴孩子,聊孩子最近爱看的书《普京传》,谈国际形势俄乌战争,增进了他们之间的感情。
病情好转后又逢周末。我提前告诉了外婆孩子生病的事情,外婆一再叮嘱周末要去他家吃饭。打几个电话询问病情,让孩子提前点他喜欢吃的菜。虽然来去匆匆,但那天孩子没有拿着手机坐在一边玩,而是和外公外婆一起,陪着他们做饭,听他们唠叨,耐心的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
同时我也和老师积极联系,争取老师的支持。老师也鼓励他安心养病,学习后面再补上来。
有了这么多人的关心和帮助,让孩子感受到很多人的牵挂,大家都爱着他,他生活在一张情网之中。
短短四天时间,孩子身体完全恢复,轻轻松松开开心心去学校了。我想,这样的陪伴,应该是可以滋养心灵健康成长的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