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中年惡爸”,关注后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10多年前接触了这本书,那时候孩子很小,总是很多感触。身边的女同事更是如此。最近无意间又翻到,多了一些不一样的声音。养孩子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专家,有很多意见领袖,道理都是对的,但是执行的时候会发现很多不同的东西。
下面是一些不太合时宜的思考。
01 文字的煽动无法代替陪伴的缺失
这本书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龙应台在儿子14岁的时候,离开欧洲到台北任职,18岁的时候卸任回到孩子身边。期间主要是电话往来,但是渐渐无话可讲。回来发现有很多隔阂,于是开始了3年的书信往来。
这本书集结其中的36封信。里面记录了很多思考,文笔很好,很容易让人有共鸣。从这段时间带孩子的角度来思考。不管最后呈现的结果如何,都很难弥补陪伴缺失的遗憾。老实说,其实对我这样的新手父母影响不算是特别大。
02 未经验证的理论总是那么有道理
不太正面的意义在哪里呢。
网上找到很细节的资料不太多,所以我的说法可能会有失偏颇。
如果有这方面的问题,可以联系我调整。一个孩子14岁,经历过第一次叛逆期。如果陪伴特别好的话,我的理解给孩子心里埋下的种子是非常优质的。
意思是说,不太容易出现后面的冷漠问题。也就不会有后面的这本书。
二、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
三、人生像条大河,可以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
<iframe data-json="%7B%22type%22%3A%22out%22%2C%22source%22%3A%22url%22%2C%22digest%22%3A%22%22%2C%22digestLen%22%3A193%2C%22text%22%3A%22%E4%BA%8C%E3%80%81%E6%88%91%E4%B9%9F%E8%A6%81%E6%B1%82%E4%BD%A0%E8%AF%BB%E4%B9%A6%E7%94%A8%E5%8A%9F%EF%BC%8C%E4%B8%8D%E6%98%AF%E5%9B%A0%E4%B8%BA%E6%88%91%E8%A6%81%E4%BD%A0%E8%B7%9F%E5%88%AB%E4%BA%BA%E6%AF%94%E6%88%90%E5%B0%B1%EF%BC%8C%E8%80%8C%E6%98%AF%E5%9B%A0%E4%B8%BA%EF%BC%8C%E6%88%91%E5%B8%8C%E6%9C%9B%E4%BD%A0%E5%B0%86%E6%9D%A5%E4%BC%9A%E6%8B%A5%E6%9C%89%E9%80%89%E6%8B%A9%E7%9A%84%E6%9D%83%E5%88%A9%EF%BC%8C%E9%80%89%E6%8B%A9%E6%9C%89%E6%84%8F%E4%B9%89%EF%BC%8C%E6%9C%89%E6%97%B6%E9%97%B4%E7%9A%84%E5%B7%A5%E4%BD%9C%EF%BC%8C%E8%80%8C%E4%B8%8D%E6%98%AF%E8%A2%AB%E8%BF%AB%E8%B0%8B%E7%94%9F%E3%80%82%E2%80%94%E2%80%94%E9%BE%99%E5%BA%94%E5%8F%B0%E3%80%8A%E4%BA%B2%E7%88%B1%E7%9A%84%E5%AE%89%E5%BE%B7%E7%83%88%E3%80%8B%E4%B8%89%E3%80%81%E4%BA%BA%E7%94%9F%E5%83%8F%E6%9D%A1%E5%A4%A7%E6%B2%B3%EF%BC%8C%E5%8F%AF%E4%BB%A5%E9%A3%8E%E6%99%AF%E6%B8%85%E4%B8%BD%EF%BC%8C%E6%9B%B4%E5%8F%AF%E8%83%BD%E6%83%8A%E6%B6%9B%E9%AA%87%E6%B5%AA%E3%80%82%E4%BD%A0%E9%9C%80%E8%A6%81%E7%9A%84%E4%BC%B4%E4%BE%A3%EF%BC%8C%E6%9C%80%E5%A5%BD%E6%98%AF%E9%82%A3%E8%83%BD%E5%A4%9F%E5%92%8C%E4%BD%A0%E5%B9%B6%E8%82%A9%E7%AB%8B%E5%9C%A8%E8%88%B9%E5%A4%B4%EF%BC%8C%E6%B5%85%E6%96%9F%E4%BD%8E%E5%94%B1%E4%B8%A4%E5%B2%B8%E9%A3%8E%E5%85%89%EF%BC%8C%E5%90%8C%E6%97%B6%E6%9B%B4%E8%83%BD%E5%9C%A8%E6%83%8A%E6%B6%9B%E9%AA%87%E6%B5%AA%E4%B8%AD%E7%B4%A7%E7%B4%A7%E6%8F%A1%E4%BD%8F%E4%BD%A0%E7%9A%84%E6%89%8B%E4%B8%8D%E6%94%BE%E7%9A%84%E4%BA%BA%E3%80%82%E6%8D%A2%E5%8F%A5%E8%AF%9D%E8%AF%B4%EF%BC%8C%E6%9C%80%E5%A5%BD%E5%A5%B9%E6%9C%AC%E8%BA%AB%E4%B8%8D%E6%98%AF%E4%BD%A0%E5%BF%85%E9%A1%BB%E5%BA%94%E4%BB%98%E7%9A%84%E6%83%8A%E6%B6%9B%E9%AA%87%E6%B5%AA%E3%80%82%E2%80%94%E2%80%94%E9%BE%99%E5%BA%94%E5%8F%B0%E3%80%8A%E4%BA%B2%E7%88%B1%E7%9A%84%E5%AE%89%E5%BE%B7%E7%83%88%E3%80%8B%22%2C%22article%22%3A%7B%7D%2C%22hasReportOverSize%22%3Afalse%2C%22editorReportData%22%3A%5B%7B%22id%22%3A%22122333%22%2C%22key%22%3A%2276%22%2C%22len%22%3A1%7D%5D%2C%22from%22%3A%22https%3A%2F%2Fwww.guaze.com%2Fyulu%2F19393.html%22%7D" class="blockquote_iframe js_blockquote_source" data-uid="1642084972369" src="javascript:void(function(){window.parent.parent.window.__templateCardIframeWrite(document,'1642084972369','insert_blockquote_source_iframe_ready_0');}())"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 width: 565px; height: 44px;"></iframe>
这里摘取一部分内容。个人的浅薄认知,这样的话有些不那么亲密的书面语。不知道是当时就这样写的,还是事后润色过的。给人的感觉,这些话是讲给有第三人在场的时候需要说的书面语。
反过来小心之心推测,那真的是要给孩子看的吗?
说起来其实有些正确的废话。但是如果是早期的新手父母,我是一定会认为他很有道理的。但是对于我这样的普通家庭来说,这些都对,但是这些都不知道咋做。孩子要有效陪伴。嗯,有道理!但是我加班多,陪不了孩子。啊?你是朝九晚五的呀,换个话题。这不正是,何不食肉糜吗?这就尴尬了。
03 核心在于我比你强
养娃记-0003,我是你爹,你就得听我的
其实今天翻出来的这本书,有几个点是最近几天思考到的。作为家长,很容易不自觉地陷入优越感。私以为,优秀的家长更容易如此。我是一个成功的家长,所以我告诉你的东西,你应该感激。你要感谢我作为你的父母,这样的优秀基因给了你,同时陪伴着你。
你应该感谢感激。这是非常可怕的。如果孩子最后有些成绩,显然一定是会归功到自己身上的。得感谢我当年的栽培,这种发自内心,甚至不自知的优越感。对孩子来说一定是沉重的镣铐。
04 家长需要落地
还是上面那段话,我也要求你用功读书,但是不是因为要和别人比。
试问哪个家长可以做到她那样的殷实家底,可以只为兴趣?只为人生理想而活?
那可不是简单的理想可以支撑的,那需要很多很多的物质基础打底。
但是大部分家长并不具备这样的基础。如果真的听了这样的话,也许很有可能会像我现在这样,补前面那么多年落下的陪伴的缺憾。什么意思呢,我们普通孩子,除了奔跑,能做的选择真的不多。
但是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这种优越感对受众其实是伤害。
这类的书不少,作为普通家长很怕的是,如果真的信的,照做了。很大概率是做不好的,这个时候,问题就一定是在家长身上的。因为你执行力不行,这找谁说理去。出本书云淡风轻,我却得考虑今晚吃啥。
05 养娃碎碎念
-
错题本-062
尴尬。
-
时间管理-026
意外的居然写了。
-
早睡早起-024
提前了一点点。
-
思维导图-024今天没时间,还是没动手。
-
复习预习-023很意外,每次考试前,工作总会莫名其妙地忙起来。
-
小家伙-017发现原来家里有很多闪卡了,今天弄了下,没掌握要领,孩子确实没坐住,可能得来点仪式。
image
不知不觉,已经进入中学阶段,叛逆的萌芽已经越发明显,许多看起来无法接受的缺点,拖沓,拖拉,信心不足,情绪管理不善,丢三落四,凡此种种,一应俱全。我似乎慢慢把一手好牌给打坏了。不管如何,还是希望尝试着记录这段经历,聊以慰藉,抚慰余生。
网友评论